得益于前几轮猪周期的“造富”神话,市场对于养猪行业的关注度一直不低。即便是在行业整体亏损、上市猪企股价持续新低的当下,押注周期反转的投资者也不在少数。
当然,相比手握筹码随时准备抄底的投资者,企业经营的压力却日益增加。时至今日,市场公认的“猪老大”也开始主动求变起来。
近日网传牧原股份内部实行承包制度,自育自繁自养养殖模式或将调整,一度引发市场热议。终于,牧原股份的回应来了。
牧原股份董秘秦军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回应:“公司未改变当前的养殖模式,目前所尝试的‘内部承包’,实际上是对考核激励机制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公司在维持原有的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允许有意愿的员工通过竞聘方式选择对某一生产批次进行内部承包。公司与相关责任员工共创、共享所承包的批次利润,根据批次利润结算奖金。该机制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牧原股份董事会秘书秦军表示。
今年以来,牧原股份的完全成本从年初的16元/kg降至目前的14.5元/kg左右,公司内部在降成本方面做了很多功课,部分优秀区域养殖完全成本在14元/kg以下。
牧原股份部分猪场已形成了标杆效应,达到好成绩的技术路径也愈加清晰,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将优秀的经验进行全国推广、复制。
牧原股份表示,希望通过内部承包,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培养一线管理人员的经营意识,激发人员潜力。让优秀的养殖技工愿意养好猪,多养猪,挣更高的薪酬,同时提高生产成绩,降低养殖成本,公司也能实现更高的利润。最终是希望实现“双赢”。
不过对此回应,市场看法解读的分歧不小。
比如积极解读的认为,承包制是对有真技术场长的试金石,是激发能力强的场长斗志的好方法,好比国企改革,私有化的过程。承包制对员工有基本保障,也有利润分成的额外收益。未来的关键在于管理层怎么给猪场核算成本,利润分享的力度能不能激起场长的斗志。
而悲观解读的则认为,如果是很赚钱的生意,牧原不会拱手让人,探索承包模式可能是因为运营压力和部分猪场效益偏低甚至亏损。
与此同时,试点内部承包还引发了市场对另一方面的担忧。
目前国内上市猪企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牧原为代表的自繁自养模式:该模式采用重资产扩张,公司对育肥环节的控制力更强,具备更强的抵御风险能力。
二是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场所、饲料、仔猪、药品等养殖必备物资,农户发挥自身养殖管理经验与公司饲养管理相结合,实现规模养殖,农户根据养殖成果获取收入。
在过去,牧原凭借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以及科学的养殖方式,成本管控能力遥遥领先,在上市猪企中可谓一骑绝尘。而现在开始试点内部承包,是否说明在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张后,原来自繁自养的模式走不通了呢?如果自繁自养的模式没问题,内部承包模式是否会拉高养殖成本呢?
对此,笔者以为不用过分担心。从牧原介绍的情况来看,其试点的内部承包模式,更像是“公司+农户”的升级版,牧原内部员工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受过专业养殖培训的农户,“有意愿的员工竞聘”更意味着了试点场长至少是不差的。谁也不能否认,在养猪这方面,牧原是相当专业的。
即便是最差的结果,“内部承包”被认定是一次错误的尝试,其实也并非不可接受。在猪价持续低迷,养猪业经营承压的背景下,一个有危机意识,敢于在管理上小范围尝试和探索的管理层,反而更值得信任。
总而言之,当前阶段对于牧原的内部承包试点不用思考的太复杂,正视行业当前的低迷,理性判断牧原的内在价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