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是推动企业创新和增长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上市公司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已达到空前高度,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5000余家A股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合计金额达7139亿元,同比增长约3%;研发总投入则达到了7735亿元。
从研发投入规模来看,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14个行业研发支出总额过百亿,超过500亿元的有电子、汽车、电力设备、计算机、医药生物、通信、建筑装饰等7个行业。其中,电子行业研发投入总额高达约930亿元,同比增长约8.53%,高居榜首;研发投入增长最快的要数通信行业,上半年总投入金额达约530亿元,同比增长逾12%。
四家公司研发投入逾百亿元
以绝对金额看,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的上市公司仅4家,分别为比亚迪、中国建筑、中兴通讯、中国移动。
具体来看,比亚迪研发费用排第一,达到了196.21亿元;研发投入规模排名同样第一,也是A股上半年研发投入唯一一家超过200亿元的公司,达到了201.7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41.64%,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字远高于公司141.13亿元的当期净利润。
今年上半年,在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深耕核心技术领域,加速推出一系列全球领先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从电动化到智能化,逐步构建出独特的竞争力;二次充电电池方面,期内产品研发及产能提升进展顺利,技术规模持续国内领先。
作为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兴通讯、中国移动今年上半年同样保持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均在100亿元以上。
其中,中兴通讯提前加大了对5G-A、AI等新兴业务的投入,为自身业绩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中兴通讯总裁徐子阳表示,AI将推动全球经济产生深刻变革。中兴通讯已经推出覆盖算力、网络、能力、大模型和应用的全栈全域智算解决方案,为千行百业数智化升级贡献力量。
此外要注意,央企国企依旧扛起研发大旗,前十名有7家是国有控股企业,包括6家“中字头”企业。民营企业中,除比亚迪外,宁德时代、美的集团的研发投入同样名列前茅,分别达到85.92亿元和76.63亿元。
11家公司综合数据排名居前
若以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强度(占营收比例)综合而言,研发投入金额超过10亿元,且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20%的上市公司,共有11家,包括北汽蓝谷、中兴通讯、科大讯飞、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等。
其中,北汽蓝谷、百济神州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了50%。
今年上半年,北汽蓝谷在技术研发和高端智造方面的持续布局,对其产品线的丰富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司自主开发高端旗舰平台,创新应用电池技术,成功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车型,进一步拓宽了产品线。同时,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高端智造基地的建设,显著增强了北汽蓝谷产品在品质、性能、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
不过也要注意,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近4年多来,北汽蓝谷累计亏损已经超过250亿元,今年上半年仍未能实现盈利。近期,北汽蓝谷更是抛出了超百亿元的增资扩股计划,大举“烧钱”何时能够“回血”仍待观察。
百济神州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66.28亿元,同比增长12.68%。作为业内公认的“烧钱一哥”,最近五年半,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5.97亿元、65.88亿元、89.43亿元、95.38亿元、111.52亿元、128.13亿元、66.28亿元,合计接近600亿元。
在高研发投入下,百济神州今年上半年也终于迎来了盈利喜讯。公司2024年第二季度美股业绩报告及A股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119.96亿元,同比增长65.4%;净亏损28.77亿元,上年同期亏损52.19亿元,同比减亏。其中,第二季度,百济神州基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经营亏损同比下降66%;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实现扭亏为盈,经调整经营利润为4800万美元。
整体而言,当前A股上市公司对研发投入越发重视,这有利于加深企业自身的“护城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也有利于行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中金公司研究认为,科技创新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加速科技创新的方式,才能提升一国在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才有利于提升产业链安全度。我国当下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全球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未来的技术进步将更多依赖自主研发。特别是通过前沿领域的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注:文中统计数据提到了“研发投入”和“研发费用”两个标准,二者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
研发投入指企业为开展研发活动而投入的全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范围大于研发费用。它不仅包括直接用于研发活动的费用,还包括间接费用和机会成本。研发投入反映了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研发费用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指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项活动的费用。研发费用通常包括人员薪酬、材料消耗、折旧费用和租金等。研发费用是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的研发支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