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志鹏
2022年6月30日
青岛“琴岛e保”参保人数161万,是去年同期的76.3%。“琴岛e保”宣布投保期延长20天,居民投保时间截止到7月20日24时。
2022年7月31日
上海“沪惠保”参保人数645万,是去年同期的87.27%。沪惠保宣布投保期延长20天,保费与保障期间不变。
2022年
威海“威你保”参保进度,远远低于去年同期。
上述这些不同名称的保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惠民保”。随着各地惠民保进入新的交费周期,人们发现客户热情正迅速回落,参保数据不增反降。
是客户变心,还是产品失灵?业内热议,惠民保到底是怎么了,困惑这类产品还能不能走下去。
有人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保险的“死亡螺旋”, 认为逆向选择是主要原因。
具体到惠民保,就是它的低保费、高保障能力,在于健康人群对于患病人群以及既往症人群医疗费用的共济分摊。
当参保率足够高,可以分摊既往症人群医疗成本的健康人群足够多时,惠民保就能持续;
一旦健康人参保率不足,而参保人群中罹患过重疾的人群占比逐渐提高,整体产品就会进入“死亡螺旋”,它将不可持续。
实际上,除了“死亡螺旋”, 进入2022年的惠民保还面临着多重严峻考验,更多深层的问题正在一一显现。
1
-Insurance Today-
惠民保“三角模型”
各方角度不同,诉求差异
很多人将2015年和深圳当成惠民保类产品的的起始时间和发端地,但其实不是,真正的惠民保产品始于2020年。
2015年,深圳特区率先实行大病补充保险,经历多年磨合、稳定运行至今。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20〕5号)颁布,指出:
“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惠民保是国家医保改革深入发展的产物,这一文件是市场上所有惠民保类产品的指导文件。惠民保的性质介于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之间,受第三方平台的助推快速发展,形成了“政府指导、商业运作、平台运营”的惠民保三角模型。
因政府、险企、平台三方所处位置视角不同,除对参保率的共同期待,三方之间存在诸多诉求差异,甚至对于参保用户和惠民保项目本身也存在供需差异。由此而衍生出影响惠民保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2
-Insurance Today-
第一个问题
“政府指导”与“商业运作”难以平衡
2022年,是很多惠民保项目的第二年。因为首年赔付率低于预期,作为政府指导项目,政府部门因此承受非常大的舆论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地区医保部门对于保险公司提出了明确的保险理赔率要求。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以政府公信力为保险公司背书做成的具有 “准政策性”色彩的保险项目,绝不可能坐视商业性保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面临着压力,一方面健康险有理赔滞后的特点,有部分理赔目前还没有给付完毕;另一方面,项目本身也要面对公司的利润考核。
那么,如何来平衡两者诉求呢?这个平衡点很难把握,如果平衡不好,要么政府对于项目支持力度会减弱,要么保险公司对于项目失去热情。无论哪一方衰弱或退出,都会带来不确定性,无益于惠民保的持续健康发展。
出于对过度商业化的担心,政府指导型项目会禁止过分追逐利润,不允许保险公司提供惠民保以外的保险产品或服务。这给惠民保项目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业务的本质来讲,政府指导型的惠民保项目,更像是一张政府作为投保人、参保人自愿缴费的团体保单。凭借人数规模优势,政府部门对保险公司有着绝对的议价权和主导权,导致这样的项目必然是微利、持平,甚至亏损的。从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有商业化的手段和方法,否则仅仅运营单一的惠民保产品,无法丰富产品结构、做大营业收入规模,这样的项目更无法形成商业模式。
相对理赔率要求而言,政府去商业化要求对于惠民保发展的制约,影响要更大一些。或许这也是深圳大病补充保险最早兴起,却没有向外复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3
-Insurance Today-
第二个问题
财险寿险两类险企,各需改进又相互内卷
从当前来看,惠民保的参与主体以财险公司为主,主要原因是财险公司受到车险改革的影响,对于短期健康险保费非常关注,借助财险公司的政府业务经办经验、快速驶入惠民保赛道,抢到有利位置。
相比寿险公司的完整人身保险产品序列,及人身险专业服务能力和强大服务网络,财险公司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需要不断加强服务及产品专业力量,改掉过往车险的经营思维,通过对客户持续运营和需求挖掘来实现长期收益。
前期,寿险公司参与项目数量较少,即便参与也仅作为共保公司,主要原因是寿险公司考核以长险为主,最近两年长险保费增长遇阻、代理人团队脱落加剧;加之寿险公司此前对政府经办项目参与不多,导致寿险公司最初无暇迅速加入惠民保赛道。
接下来,寿险公司需要解决惠民保业务与其团队发展及长险业务之间的关系定位问题。寿险团队和代理人需要把惠民保与自身业务相互融合,才能激发寿险潜力、发挥优势。
无论财险公司抑或寿险公司,做好惠民保业务,都需要联合平台公司,通过线上赋能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持续服务于客户增长和变化的需求,建立起来稳固的客户关系和良好的服务体验,牢牢奠定惠民保长期、稳固发展的基石。
4
-Insurance Today-
第三个问题
全面保障的期望和只保大病的现实
惠民保作为一款入门级健康险,迅速完成了对社会公众的保险教育工作,这一点主要得益于老百姓(603883)迫切的保障需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看到各种因病筹款的信息,说明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人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的残酷现实,特别是对于中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商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不是老百姓不想买保险,而是有现实的难题。首先是信任问题,其次是价格太贵,再次就是参保门槛限制。
可以说,惠民保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甚至成为很多都市白领的人生第一款商业健康保险。就好像人们买车之后都要买个全险,虽然对全险的具体内容不太了解,通常存在误区,以为全部车的出险都能获赔,普通人买惠民保也以为它能提供所有医疗保障。
而实际上,惠民保只是一个大病补充保险,还有较高免赔额等条件设置,不仅不能解决大多数人的大多数问题,能解决的少数人的问题也要达到一定条件。
民众的全面保障需求和高心理预期,与惠民保的有限保障之间,就这样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今年网上出现了很多质疑惠民保的声音,甚至成为当地热搜的话题。大家讨论“惠民保不惠民”,出现“***惠民保骗局大揭秘”社群等。
这通常是老百姓参保没关注条款细节,真正理赔时候发现免赔额高,报销范围存在着很多限制条件,难免会情绪反弹,有关方面如果没有很好服务和解释沟通,很容易升级为负面舆情。
惠民保舆情问题已成为很多地方的困扰,即便在理赔率很高的地市,也有这样的情况。毕竟真正受益的只是得了大病,而且花费金额很高的人。
这部分人,只是所有的参保人当中的一小部分。对于大多数参保人来讲,没有任何受益,没有任何获得感。
对于老百姓来讲,他们需要的是全面保障和服务,不只是个人还有家庭,包含了很多医疗健康及相关内容。
举例来说,家庭有小朋友,小朋友牙齿不好、容易出现问题,那么就有口腔保健及保障需求;家里有老人,有就医需求或用药需求,也会有意外保障需求;对于家庭呢,月初或年底又有理财需求。
所有这些,不是一个惠民保可以支撑的,需要惠民保障体系才行,不仅仅要解决大病问题,还要解决医疗和健康服务需求,还要解决家庭及个人精神健康或财务健康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惠民保只是第一步。
5
-Insurance Today-
第四个问题
运营平台运行尴尬
起初,平台公司是惠民保迅速发展的推动者。
一些拥有成熟经验和人才团队的平台公司,帮助有政保经验或政府资源的保险公司实现了“从零到一”的快速冷启动。曾一度出现过平台公司主导或影响项目发展的情况,但随着平台公司数量增多以及政府部门主导力度加大,平台公司反而最先走到了尴尬境地。
甚至出现平台之间进行惨烈的价格厮杀。这样一来,平台的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被完全抛弃了。平台本身应该是以运营服务和科技赋能赚钱的,结果却是为了进场不惜“白刃格斗”血拼到底。并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运营平台做着落实执行的工作,却不被允许做任何商业化或客户运营的动作。
甚至有人提出保险公司也是能做运营的,但客观讲,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及运作机制都是传统规则,而平台运营需要长期投入资金和团队,需要服务整合和产品创新,需要快速灵活反应机制,这些都不是保险公司能做的。
在实际项目运营上,受限于政府去商业化和保险公司把握运营权,平台公司很难有机会去做尝试和创新。这也是惠民保创新发展,遇到的主要阻碍之一。
6
-Insurance Today-
第五个问题
生存还是死亡?
既然存在那么多深层问题,有人担心,惠民保会不会很快消失?
相信惠民保会存在下去。
惠民保“因时而生,因需而兴,因势而变”,既有顶层设计对民生保障的安排,也有升斗小民的刚性需求,更有时代变迁、保险变革、产业融合的变局。固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尽管有些问题短时间内是无解的,但有理由相信时间和发展会逐个击破各个难题。
换个角度,老百姓的保障需求就在那里。如果没有惠民保,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其他的替代方式,是否会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替代之后,是否能带来更大的行业发展和社会效益?思考的同时,让我们回顾一下惠民保发展历程中,曾经的创新和惊喜。
2020年5月
北京京惠保项目组推出女性专属普惠保障“惠她保”,保障大病基础上又向特定人群延伸,延续价格惠民的基础上,拓宽特定疾病的报销范围及服务。“惠她保”成为首款普惠型系列产品的代表作。
2021年9月
淄博推出“齐惠保+公益援助”服务,截至2022年6月,淄博罕见病专项公益基金共服务3名脊髓型肌肉萎缩症(SMA)患者,经大病保险、齐惠保报销、公益基金援助之后,患者自付费用降至30%以内,有效减轻了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惠民保+公益基金,更好地体现了多层次保障的构想和意义。
2021年11月
广州“穗岁康”扩展了参保人群范围。在2021年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及广州市其他医疗保障人员的基础上,“穗岁康”新增三类参保人群:一是广州市户籍人员,二是在广州市办理并持有《广东省居住证》且居住登记时间连续满2年的人员,三是经广州市有关部门认定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人员,基本实现了对广州市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吸纳新市民人群参保,让惠民保普惠属性更深入人心。
惠民保发展路上的一小步,是健康险行业的一大步。从几年前的不可想象,到最近两年来的快速发展,虽有艰难,也必能踏平坎坷。
期待着惠民保的商业闭环早日形成,为保险行业转型带来新的可能和选择,为客户提供更为完整的保障和服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