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健康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5677亿元,同比增长31%,为人身险细分业务中增速最快的险种。然而,保费高速增长带来的不一定都是盛宴,也有可能是未来逐渐走高的赔付“堰塞湖”。
以近年来大火的“百万医疗险”为例,就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险企普遍采用锚定竞品的策略,同时相关数据积累不够,叠加无法识别的逆选择风险,该险种经营已现“隐痛”。
近日,怡安再保险解决方案健康险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李纯侃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健康险市场增长最快的两大险种——”百万医疗险“和终身重疾险的产品费率已到极致,从产品设计上来讲,无限地扩展疾病种类、增加赔付次数的趋势背后,很多国内的再保险公司已出现观望心理,对于长期重疾险的再保支持非常谨慎。”
“百万医疗险”尚存一定利润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1月,健康险业务保费增速高达50%,赔款的同比增速仅38%,远远低于保费增速,此后,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呈不断下滑的态势,健康险赔款增速逐渐拉升,到了今年4月份,赔款增速超过保费增速,且二者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今年前三季度,健康险的赔付支出为1637亿元,同比增长37%,超出保费增速约6个百分点。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仍发展迅速,但行业分析人士对此也指出,健康险业务的赔付支出涨幅高于保费收入涨幅,意味着承保盈利面临较大压力。
“以‘百万医疗险’为例,目前整体上尚存一定的利润空间,但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空间必然是越来越小。”李纯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简单赔付率而言,目前“百万医疗险”的行业平均水平在30%以上水平,平均的综合成本率水平在70%~80%,相对于“百万医疗险”的主流公司而言,一些缺乏健康险运营经验的险企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从目前主流的健康险赔付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2019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业务赔付同比增长33.22%,其中,短期险赔款同比增长29.47%,长期险赔付同比增长38.81%。69家开展了短期健康险业务的财产险公司,2019年上半年赔付支出总计同比增长49.07%,而同期的健康险保费增速为31.69%。
相对于1年期产品,不确定性更高的长期医疗险经营风险也相对更高。在李纯侃看来,目前“百万医疗险”已经非常激进地进入到了中长期医疗险计划的设计中了。“一些保险公司6年期产品的推出吸引了市场的极大关注,我们预测中长期的医疗险将越来越多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部分取代一年期的‘百万医疗险’。”李纯侃告诉记者,从风控的角度而言,目前行业还是有相对把握的数据来预测六年后医疗成本上升的程度。
外资再保险瞅准细分市场机会
如何能避免今日健康险的“隐痛”变成像目前车险行业普遍面临的承保亏损的“显痛”?在李纯侃看来,对保险公司而言,继续采取低费率策略,吸引存量客户的手段显然无以为继。
李纯侃认为,未来“百万医疗险”将向两大方向发展:一是下沉市场;二是细分人群。“目前,‘百万医疗险’的销售保单量约在9900万单至1亿单,随着保险机构的不断进入,销售对象将下沉到三线、四线城市;与此同时,产品形态也将随之调整,比如目前普遍的1万元免赔额在一、二线城市是能够有效匹配的,但到了三、四线城市免赔额的设置将相应下调。”
目前,传统的健康险业务的销售仍然比较注重25周岁至45周岁这一主力人群,针对10岁以下的儿童及60周岁以上老年人群体的产品比较有限。针对此,李纯侃称,一方面行业正探讨规划长期的少儿重疾设计;另一方面,通过核保的细化,承保某些具有较好认知的异常值的风险,或者对于不好的风险除外承保。
“由于产品的激进设计,以及缺乏经验数据的支持,国内再保险业对于长期重疾险的再保支持已经非常谨慎。”李纯侃认为,目前正是外资再保险公司进入健康险领域的窗口期。“一方面,海外再保人在华业务的投资相对于国内再保公司更低,因此对于再保利润的要求相对不高,他们更看重通过再保业务更多地了解中国市场及中国的健康险经验;另一方面,海外再保市场在某些健康险领域、病种及人群做了更多年的研究,累积了大量的数据,因此,针对某些健康险产品,海外再保市场更敢于去尝试创新。”
在保险业内人士看来,挖掘潜在需求,提供细分化、定制化的健康险产品是大势所趋。不过,在李纯侃看来,目前市场上的健康险创新产品,不乏形态较为简单的案例,一些“带病投保”健康险对病患来讲可能实际意义并不大。他举例称,有的保障糖尿病并发症的重疾险,实际上病患是非常清楚自己病情的,服用药品的频次和随诊都是非常及时的,所以这些人发生重大并发症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
他举例称,下一步,国内健康险的突破点包括:在利用技术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承保甲状腺结节4~5级风险,针对“三高”患者承保心脏并发症风险;拓展“百万医疗险”责任范围,比如涵盖赴美医疗费用的报销、通过博鳌医疗基地提高靶向药的补充等。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