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保险 > 保险要闻

新华保险权力大变局:个险换将、董事长行权,战略摇摆动向成谜

发布时间:2022-08-02

点击图片进入大会报名通道

近期备受关注的新华保险(601336)副总裁李源离职一事有了最新进展,据悉,上周,新华保险内部已经任命原总裁助理兼浙江分公司总经理王练文接棒,升任副总裁,并分管个险,不过正式的任职资格尚需等待监管批复。

新华保险另一桩重要人事变动更值得关注——按照有关制度,保险公司董事长必须坐班实际履行相应职责,这意味着,现年46岁的新华保险董事长徐志斌的主要办公地点或将移至新华保险,一改过去数年董事长不参与日常经营的现状,其与59岁的现任新华保险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之间职责如何分配,无疑将对新华保险未来发展产生全局性影响。

近日,新华保险公告,公司第七届董事会及监事会的任期将于近期届满。鉴于董事会和监事会换届工作尚在积极筹备中,为保证公司相关工作的连续性,第七届董事会、监事会将延期换届。

新华保险成立于行业起航之时,在行业高速发展中成长壮大,历经被接管、大股东易主、民营转国资等惊心动魄的时刻,在不同的领导班子执掌下,完成了登顶行业规模前三、A+H同步上市等“壮举”,也遇到了力推转型但迟迟未见成效、市场份额不断下滑、遭遇大量质疑的窘境……回望新华保险26年发展历程,重规模与重价值的经营理念不断交替,所招致的战略上的摇摆,无疑是其发展历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影响因子,而背后所体现的股东意志也不容忽视。

对于当下正处于前所未有转型期的中国寿险业而言,新华保险的曲折的发展历程无疑有着相当高的借鉴价值,因为现在国内寿险业已经到了这样关键时刻:一个新模式取代旧模式的时刻,一个新人取代旧人的时刻,一个合规新资本取代野蛮旧资本的时刻。

第一幕

个险换将:李源出走,王练文接棒

人们最近一次聚焦新华保险,是由于副总裁李源辞职,转而出任天安人寿总裁的消息开始的。作为公司分管个险这一最重要业务渠道的副总裁,李源的离开引发了人们对于新华保险个险政策未来走向的猜测。

接棒李源出任副总裁分管个险渠道的同样是一位老将——王练文。日前,新华保险已经在内部宣布任命总裁助理兼浙江分公司总经理王练文出任副总裁,分管个险业务,不过正式履职尚需经过监管批准。

公开资料显示,王练文出生于1968年4月,现年54岁,此前的职务是新华保险总裁助理。他1995年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也是在这一年进入保险业,从财务条线做起,逐渐转向业务条线,从这一年开始,其先后出任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计划财务部室主任、业务管理部经理助理、寿险营销部经理助理、虹桥支公司经理、团体业务部经理、江苏分公司市场总监等职。2001年王练文转战太平人寿历任总公司团体业务部总经理、广东分公司总经理,2006-2010年间更是出任太平养老副总裁。

直到2010年5月,康典担任新华保险董事长期间,王练文加盟新华保险,先后出任法人业务总监、法人业务总监兼法人业务部总经理、总监兼西北区域管理中心总经理等职。2017年2月,其获批担任新华保险总裁助理至今,在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兼任新华养老保险副总经理等职务。

这已经不是王练文第一次“救火”。2019年3月,原新华保险浙江分公司总经理陈国平去职,赴任复星保德信人寿,时任总裁助理的王练文开始主政浙江分公司;3年后,原副总裁李源去职,他又再度接班。

王练文接班李源是有底气的,主政保费大省浙江分公司三年多时间,其成功率领浙江分公司实现了突围。

三年间,新华保险浙江分公司保费高速增长,2019年、2020年间更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浙江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79.55亿元,同比增17.2%。截至2021年,其保费收入达到83.44亿元,在分公司中的排名也由2019年的第七,上升至目前的第五。

不过,来自业界乃至新华保险内部的忧虑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拥有着35家分公司的保险公司,其个险渠道经营难度是1家分公司所远远不能比的,更何况王练文更擅长的是团险,而团险与个险业务逻辑迥然有异。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正是因为个险经营与团险经营存在诸多不同,王练文或许才能跳出传统的个险经营思路,为新华保险个险渠道发展带来新的启发。

第二幕

新难题:董事长开始坐班,党委书记怎么办

随着李源的离开,王练文的升职,不久的将来,新华保险领导班子将调整为,董事长徐志斌,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副总裁张泓(正职级)、杨征(首席财务官暨财务负责人)、龚兴峰(总精算师、董事会秘书)、于志刚、秦泓波、王练文,以及总裁助理岳然、苑超军。

个险分管总的调整固然重要,但对于新华保险而言,更具看点的人事变化还将在董事长徐志斌与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之间产生。

此前,新华保险董事长一直由大股东中央汇金委派的人选担任,其中,第一任康典、第二任万峰都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而万峰卸任后,董事长不再兼任首席执行官、总裁等职务,中央汇金委派的刘浩凌、徐志斌相继就任董事长一职,但实际经营中,基本不用在新华保险职场坐班,也基本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

但在监管全面强化公司治理,严防董事会形式化的趋势之下,曾经的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总裁“相对独立”的局面将正式打破,因为按照最新的监管规定,董事长徐志斌今后也必须到新华保险职场坐班,参与公司经营。这样一来,现任新华保险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的一部分职能很有可能需要交接给董事长徐志斌。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党委书记,一二把手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成为新华保险未来一个时期最大的看点所在。

从徐志斌与李全二人的履历来看,二者都是投资业务出身,都没有在保险业务一线任职的经验,反而是在银行、基金、证券等投资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公开资料显示,徐志斌出生于1976年,现年46岁。2001年,徐志斌进入高盛集团工作,先后担任运营风险管理部欧洲区负责人、总监、执行董事等职务;2010年,他辞别高盛集团转向中国建银投资,先后任风险管理部业务总监、总经理、高级业务总监等职;2013年又出任宏源证券副总经理;一年多后,随着申银万国证券吸收合并宏源证券,徐志斌开始担任申万宏源(000166)证券副总经理,2019年9月,升任董事长。后进入中央汇金任职副总经理兼股权管理二部主任,2021年1月开始兼任新华保险董事长。

而李全,出生于1963年,现年已经59岁,临近退休。其1998 年5月起历任博时基金督察长、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等职;2010年3月,康典任职新华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期间,出任新华资管总裁,2016年12月兼任新华资管副董事长,2013年4月其还兼任新华资管(香港)董事长等职。

由于没有一线保险业务经验,自李全上任以来,新华保险旗下的不同业务渠道,基本由其他副总裁分管,例如个险渠道由李源分管,于志刚主要负责康养业务,杨征为财务负责人,龚兴担任公司总精算师负责保险产品更新。

第三幕

尴尬的现实:市场地位持续滑落,2022上半年净利润或腰斩

人们关注新华保险的人事变动,本质上,是在关心由此带来的对于业务、业绩的实际影响。尤其对于新华保险而言,作为1996年就成立的“老牌险企”之一,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上市险企之一,作为曾经保费规模排名市场第三的险企,其被寄予了太多希望,而现实的成绩,又让太多人感觉忧心忡忡。

新华保险成立于1996年9月,早年间高管多出自于平安,风格颇为彪悍,由于成立的早,赶上了中国寿险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新华保险长期跻身行业前列,成为中国第三家年度保费过千亿的寿险公司,规模保费更一度超越太保寿险,排名行业第三。

时至今日,新华保险在行业内的保费排名却一降再降,市场份额也从峰值时的10%一路下跌到只有5%,与同城、同一时期成立的泰康人寿相比,已差距甚远。

保费以及市场份额快速下降的同时,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也呈快速下降趋势。2021年,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同比降34.9%,其中,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57.8亿元,同比降35.7%,个险新业务价值率下滑11.4百分点至31.3%。与其他几家上市险企相比,同比降幅最大。

个险新业务价值下降的背后,则是新华保险个险代理人队伍的增长乏力以及合格人力下降。新华保险年报显示,2021年底,其个险人力规模为38.9万人,同比锐减35.8%;月均合格人力(即当月首年佣金在800元以上者)同比下降28.9%至9.1万人,月均合格率则同比下降4.7%至19.1%。

不过,虽然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下滑显著,但依靠规模庞大的续期保费,新华保险表面上依然保持住了大盘的基本稳定。2021年,新华保险的续期保费1169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个险续期保费1014亿元,同比增长5.2%。

与此同时,为维持市场地位,缓解个险增长乏力的情况,近年来,新华保险重新加大银保渠道开拓力度,三年间,银保新单保费在全部新单保费中的占比,已从2019年31.7%增至2021年54.2%,三年增加了22.5个百分点。且由于业务转向期交,新业务价值保持了不错的增速,2021年同比增速高达52.5%。

新业务价值骤降的同时,新华保险业绩停滞不前。2019至2021年的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45.6亿元、142.9亿元以及149.5亿元。到了2022年,受大环境影响,新华保险经营业绩进一步恶化,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降78.8%,上半年公司净利润预计为42.18亿元至52.73亿元,预计同比降50%至60%。

第四幕

性格迥异的职业经理人,左摇右摆的战略布局

身为曾经的寿险业探花,新华保险如何一步步滑落至此?回望其26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新华保险历届一把手,不乏高人,对于市场走势以及公司定位也常有深刻的洞察,遗憾的是,这些高人在理念上并未达成一致,以至于每换一次高层,新华保险的战略战术就变换一次,且往往差异巨大,最终,在左摇右摆的战略中,新华保险逐渐迷失。

新华保险未被接管之前,国内保险业长期处于拓荒期,各类规则制度尚不健全,各行各业几乎都是“胆大者上”,新华保险也凭借敢打敢拼,快速占据市场高点。

2009年底,中央汇金入主新华保险,助推公司进入“康典时代”,开始全力冲刺上市。既然目标是上市,做大保费规模,快速提升总资产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

2011年12月15日及16日,新华保险相继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这之后的新华保险亦开始尝试转型之路。然而2013年初的负增长令进入保险经营领域不久的康典承受了极大压力,短暂尝试之后选择了更为稳妥的“适度均衡”策略。

2014年初,万峰执掌新华保险,开启铁腕转型之旅,渠道方面重个险、轻银保,2016、2017两年大幅压缩银保渠道趸交保费规模;产品结构方面,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推动重疾险创新,引导代理人“以附加险销售促进主险销售”;保费结构方面,全面收缩趸交业务,大力发展期交业务;年期结构方面,由短期产品向长期产品发展,同时提升代理人利益,强化团队的销售能力,提高产品的提升,打造三高团队。

伴随着转型的深入,新华保险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保费规模以及市场地位的下滑,同时也招致了市场上一些质疑转型的声音。

到2019年末,新华保险进入李全时期,由于其系投资领域出身,在战略制定上也呈现出高度重视资产端的倾向。其提出“二次腾飞”的概念,拟定的发展目标包括“地位稳定在第一梯队”“资产突破万亿平台”“规模价值同步增长”和“产业协同发挥效能”等,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使公司整体实力再上一个台阶。

在“二次腾飞”的理念指引下,新华保险又一次更改发展路线,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战术,为冲击规模,再度加大银保渠道开拓力度。同时,为推动个险渠道转型,新华保险后续又提出“老城改造”和“新城打造”的概念。“老城改造”方面,开展“优计划”首批试点机构推动工作,继续推进全系统“三化”队伍建设,促进核心绩优人力增长;“新城打造”方面,持续完善营销新生态队伍建设方案,规划队伍与销售模式实施节奏。

本意上是打造出高品质的代理人队伍,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有知情人士介绍,新华保险代理人转型三个月以来,新人上岗仅600余人,上岗率极低,导致在“三化”方案的落实上,也有了放水的举动。目前,新华保险仅有“优计划”仍在坚持,但效果也有限。

一些新华保险内部人士对于公司现状感到担忧,个险转型效果不佳之外,产品竞争力不足也加大了代理人的工作难度,严重影响队伍士气。据悉,新华保险内部并非没有研究创新产品,只是因为这些产品不符合董事会对公司的价值定位,导致最终不能顺利推向市场。除此之外,新华保险在健康、养老服务方面均有所涉及,但在市场上的声量并不高,在以服务促进保险销售成主流的当下,同样缺少竞争优势。

不同班子,不同想法,新华保险在行业的快速变革中左摇右摆,走向了战略迷失。

第五幕

大股东视野下的新华保险:金融航母旁边的一叶扁舟

新业务价值持续负增长,市场份额也不断下滑,同时受大环境的影响,新华保险在资本市场上同样表现不佳,从2020年10月的68.91元开始,截止8月1日,其A股股价已跌至28.84元,下跌幅度超6成。

股价下滑的同时,新华保险个别股东也选择了清仓或部分退场。2021年5月,曾经的外资股东瑞士再保险彻底清仓新华保险。而在这之前,大股东中央汇金还曾有意将不低于10%的股权转让给阿里巴巴,但最终由于相关方未能就某些环节达成一致,导致该引战计划被叫停。

从大股东中央汇金的视角出发,或许更容易理解新华保险当前的处境,以及其不停摇摆的战略战术产生的根源。

作为中央汇金旗下子公司之一,新华保险显得非常“微不足道”,因为中央汇金参股控股了多家国内大型金融机构,除出口信保、新华保险以及中再集团外,还包括申万宏源、中信建投(601066)、中金公司等多家头部券商,以及光大集团、银河金控等,最重要,其还是工商银行(601398)、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建设银行(601939)四大国有银行控股股东,各个都是巨无霸。

据统计,中央汇金公司管理的企业资产总和高达150万亿元,而2021年国内GDP总量为114万亿元。

截止2021年末,中央汇金旗下的工商银行总资产35.17万亿元、建设银行总资产30.25万亿元、农业银行总资产29万亿元、中国银行总资产23.55万亿元,而同期,保险业总资产为24.9万亿元,新华保险总资产更是只有1.13万亿元。

在利润贡献方面差距同样明显。2021年,工商银行净利润3483.38亿元,新华保险净利润149.47亿元。有人因此形容,新华保险贡献的净利润,只能算是中央汇金赚得一点茶水钱。

豪不夸张地说,如果将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比作金融航母,那么新华保险就只能算做一叶扁舟。

对于大股东中央汇金而言,保险市场虽前景广阔,值得长期布局,但与旗下国有四大行,以及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相比,面对他们体量上的鲜明差异,心态注定也是不同的。

更重要的是,保险业虽然资产规模不大,但是门槛却不低,要想深入了解一家保险公司的运营管理,必须熟谙大量保险专业知识,这无疑也为股东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与重新学习一门专业知识相比,关注市场排名、核心财务指标等数据,无疑要更加简单直接。

第六幕

旧时光一去不返,新时代需要新人

李源辞任新华保险副总裁,转而出任明天系旗下被接管的天安人寿总裁一职。

其实,明天系与新华保险渊源颇深,很多明天系职业经理人都出自新华保险,例如,华夏人寿原总裁赵子良、原常务副总裁提建设、原副总裁邹明红等都曾在新华保险任职;天安人寿中也有很多,包括新华人寿前总裁孙兵、资源管理中心原主任郭自光、行政管理中心原主任方方、人力资源部原总经理张连庆、运营管理中心原副主任毕闯等,后续都曾加盟天安人寿。

在“狼性”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那一代新华保险职业经理人,在资产驱动负债险企大干快上之时,也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然而时过境迁,回归保障的旗号下,曾经的保费英雄,如今已经难觅踪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变了,理念变了,评价标准不同了,新的时代,行业需要新的、适配的人才。

近期,明天系旗下四家险企的处置意见出炉,两家寿险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名单也已公布,李源执掌天安人寿外,来自国寿的一批资深职业经理人将执掌华夏。保险保障基金无法接盘的情况下,国有保险资本+资深保险高管执掌问题公司,无疑是采取了最稳妥的方式。

不过,首要了解的是,现在的保险业所处境况:大鳄出局、热钱退潮,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高处果实仍在,但须凭借真功夫。以客户为中心、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不再是空话,而是必须达成的目标。

大鳄也好,职业经理人也罢,好公司、坏公司,都是时代的产物罢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保险业市场格局也必然巨变,有的崛起,有的失落,乃至消失于历史长河。

例如,新华保险,从目前来看,其逐渐走向了平庸;而安邦,则彻底不见了。

那其他险企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来源:
作者:
理财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