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保险 > 保险要闻

“中国保险这十年”?前海人寿:从高光到黯淡,潮起潮落谋新局?

发布时间:2022-09-05


十年前,随着监管牌照审批的放宽,一批产业资本涌入保险业,这些“激流勇进”的新玩家们,以颇为凌厉的经营风格,搅弄着保险市场风云。

而今,伴随着监管推动行业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那些曾被视为弯道超车利器的经营模式,已成为阻碍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其中,正身陷业绩亏损与人事动荡的“宝能系”险企前海人寿,或是不容忽视的一员。

从近期前海人寿的最新动态来看,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的,除了该公司相关高管与“宝能系”存有严重分歧,而后监事孙玲玲又被监管要求配合调查外,前海人寿现有股权结构或也存在变数。

据相关媒体报道,“宝能系”为缓解债务危机,其资本运作平台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钜盛华)欲将所持部分前海人寿股权,出售给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科学城),不过这一交易出于监管制度考量,可能存在阻碍。

但没过多久,一篇《引战进入关键阶段,市场高度看好前海人寿携手科学城集团》的文章,又疑似间接辟谣,指出“前海人寿股权交易已取得实质进展,进入报批阶段”。

孰是孰非、真真假假尚且不论,一连串颇不平静的事件已然传递出,前海人寿正“暗流涌动”。

回溯前海人寿的前世今生,无论是从其筹建到开业的速度,还是业务规模的迅猛攀升,都曾赚足了行业的眼球。

资料显示,前海人寿从2011年9月获批筹建,到2012年2月正式开业,期间仅用了5个月左右的时间,远快于监管给予险企1年的筹备时限。

根据前海人寿2012年年报显示,该公司股东主要包括钜盛华、深粤控股、立白集团、粤商物流、凯诚恒信、健马科技六家公司。成立初始,钜盛华与深粤控股持股比例并列第一,均持有前海人寿20%股权。

尽管前海人寿是一名“后起之辈”,但其成立不久便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很快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数据显示,前海人寿在开业当年,也就是2012年时,其保费规模还仅有2.7亿元,但到了2013年,该公司的规模保费便一举突破百亿,达到143亿元,成为国内首家在完整经营年度保费破百亿的险企,并一跃成为国内第13大寿险公司。

随后的三年时间,即2014至2016年,前海人寿的业务规模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分别实现规模保费348亿元、779亿元、1003亿元。这样的增速,让很多大中型险企都望尘莫及,一时间前海人寿被冠以“黑马”之名。

实际上,前海人寿保费规模迅猛增长的背后,主要依赖于高现价的万能险业务。据原保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前海人寿的779亿元规模保费中,仅有174亿元为原保费收入,其余605亿元均为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也就是业界俗称的“万能险”。

当然,前海人寿除了凭借万能险等产品发家外,该公司对分支机构的快速布局,亦是其弯道超车的支撑。据了解,前海人寿在成立之初,便以月均开设一到两家分支机构的速度,快速在广东省内跑马圈地。2014年,其分支机构又延伸至广东省以外,这一年前海人寿共计有9家分公司获准开业。

开疆扩土的同时,前海人寿对资本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乎,成立后的4年内,前海人寿累计进行了5次增资,注册资本金随之从最初的10亿元增至85亿元。

增资的“途中”,前海人寿的股权结构也发生改变,钜盛华成功拿下前海人寿控股权,持股比例达到51%;深粤控股紧随其后,持股比例未变,以20%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二。而原始股东立白集团、健马科技选择退出,随后又增加了金丰通源成为新股东。

需要指出的是,成立初期的前海人寿,不单业务规模快速上量,也很快进入了盈利周期。数据显示,前海人寿除2012年成立的当年亏损了1.36亿元外,此后的多年内,该公司一直走在盈利的道路上。具体而言:

2013年净利润:955.69万元

2014年净利润:1.33亿元

2015年净利润:30.98亿元

2016年净利润:40.99亿元

对于一家年轻的寿险公司来讲,这样的盈利速度,远超市场预期,毕竟寿险公司的盈利周期一般要长达7-8年。

前海人寿如此不俗的表现,令市场感到震撼的同时,也让行业对这家险企充满了各种好奇。为何前海人寿成立次年即可扭亏为盈,且成立第三个完整年度,净利润就超过30亿元?

其实,前海人寿除在负债端凭借万能险实现保费扩张外,该公司在投资上的强劲表现也是助其盈利增长的“密码”。数据显示,2012-2016年,前海人寿投资收益分别为0.32亿元、13.84亿元、42.11亿元、112.89亿元、168.46亿元。

当然,相比可观的投资收益,前海人寿背后的投资逻辑,更具看点、也更存争议。有相关媒体统计,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前海人寿共披露了15条重大关联交易报告。短短两年时间内,该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增资及借款等形式,累计耗资48亿元投资于“宝能系”地产及相关领域。

另据前海人寿年报披露,2014年至2016年度,该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余额分别为25.53亿元、102.89亿元和416.5亿元。由此不难发现,前海人寿对地产投资的高度青睐。

然而,前海人寿投资地产领域的激进风格,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彼时就有分析人士担忧一旦地产进入下行周期,其风险敞口也势必会放大。

提及前海人寿曾经的投资风格,除了偏爱地产外,不得不说的,还有那桩家喻户晓的举牌事件“宝万之争”。也正是源于这波操作,不仅让前海人寿在资本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更引发了一场严监管风暴。

行业皆知,随着2016年监管规则的调整及行业转型,前海人寿陷入被调查漩涡,2017年原保监会列出了前海人寿违规六罪状,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姚振华也因此被禁入保险业10年,自此前海人寿开始进入低调发展和谋求转型期。

2017年,可以说是前海人寿的“转型年”。

这一年,前海人寿重新确立了以“两个坚持”为主的战略核心,即坚持政策导向,“保险姓保”;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期缴产品。据公开信息披露,当年前海人寿的原保费收入为320亿元,而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从2016年的783亿元,降至2017年末的6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前海人寿也在加速布局医养产业,通过建设实体医院、养老社区等将保险服务链延伸至医疗、养老领域,为客户打造“保险+医疗+养老”的闭环式服务。

不过,前海人寿虽然走向了转型并积极改善业务结构,但此前留下的经营隐患,依然让其后续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数据显示,2017年,前海人寿的退保金达171.09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近90%;2018年的退保金依旧高达133亿元。

从业绩层面看,前海人寿也不似之前风光。2022年一季度,其保险业务收入为109.55亿元,净利润亏损23.23亿元。此外,一季度前海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仅有110.17 %和66.39%,已接近监管“红线”,而其风险综合评级已持续7个季度沦为C级。

然而,就在前海人寿艰难转型之际,近期,随着“宝能系”债务及流动性危机的加剧,前海人寿也陷入了新的变数。

从最近两个月围绕前海人寿发生的一系列市场动态来看,首先是前海人寿相关高管与“宝能系”矛盾激化。其次,被外界视为姚振华“马甲”的前海人寿监事孙玲玲,被深圳银保监局要求配合调查。

详见前文:

2022年7月11日

前海人寿变局:董事长未补位,总经理又免职!经营需求所致?

2022年7月15日

前海人寿再掀波澜:大股东不当干预,姚振华被约谈!总经理免职存变?

2022年7月19日

前海VS宝能,殃及南玻A:董事补位现分歧,姚振华如何收场?

2022年8月13日

宝能系险企人事风波:前海财、前海寿“核心”被查,穿透细枝末节

除人事动荡外,“宝能系”所持前海人寿的部分股权或也将生变,只是最终归属尚不明朗。

8月中旬,有市场消息传出,钜盛华拟将持有的前海人寿部分股权转让给科学城。但没过多久,就有相关媒体报道称,因监管认为科学城不符合保险公司股权资质的规定,且科学城与宝能之间存在诉讼关系,两大因素恐将阻碍这桩股权交易。

不过,近期网络上曝出的一篇题为《引战进入关键阶段,市场高度看好前海人寿携手科学城集团》的文章,又似间接“辟谣”。

上述文章指出,“目前前海人寿的股权交易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正在进入报批的关键期。政府方面也已明确表示支持,后续前海人寿股东将按照市场化原则出让前海人寿部分股权,以支持前海人寿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另外,该文章还表示,科学城是由广州开发区国资与广东省财政厅共同100%控股的国有企业,公司总资产超1100亿元,净资产为300亿元,具有持续出资的能力,且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实现了盈利,权益性投资余额也未超净资产,符合监管关于保险企业战略类股东资格的资质条件。

事实上,围绕科学城是否有资格受让前海人寿股权的孰是孰非,尚且不论,仅从“宝能系”债务缠身,以及前海人寿股权被高比例质押的现状看,已然加剧了公司股权的不稳定性。

据披露,截至2021年12月末,宝能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约8300亿元,剔除并表金融资产及负债后集团总资产约4300亿元,有息负债合计为1918亿元,对外担保余额308亿元。另据钜盛华早前公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有息债务达到822.91亿元,其中逾期金额已达349亿元。

再来看,前海人寿方面,该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前海人寿70%左右股权处于被质押状态,其中,大股东钜盛华将所持前海人寿约30%股权质押。

当然,未来前海人寿的股权,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生变,都预示着新的开始,我们也期待着前海人寿能够尽早走出动荡局面,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转型。

长按关注,精彩呈现

长按关注,随时沟通

投稿有酬·爆料必谢

344236809@qq.com

一周回顾

拆解上市寿险年中业绩:个险退、银保进,转型“棋至中局”?

拆解上市财险中期业绩:信保有赔有赚,谁是“非车”增长之王?

五大寿险2022上半场:个代减近50万,银保贡献价值成新考题!

人保2022上半场:财险立新功,非车优化;寿险拖后腿,模式求变!

动态 | 华泰保险全面启动26周年司庆暨2022客户节

中国太保客户超1.7亿!探寻“太保服务”背后的三大硬核!

周评 | 保险中报:两大核心指标双双乏力!拿什么憧憬“无人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来源:
作者:
理财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