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地方银行

仰望稻父

发布时间:2021-07-22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袁隆平
“谁来养活中国”系美国经济学家布朗之妄言,而稻父袁隆平之成就已作答:国人岂只养活自身,尚能拯救世人。
清末,尧舜再现于炎黄,天降大任于孙文。1911年10月10日,国父中山率同志革命首于武昌,势及全国,创立“中华民国”,终结千年之帝制,改写历史之命运,史称“辛亥革命”,然败于称帝复辟之袁张二贼。大义生共识,正义鼓人心,随之讨袁蜂拥,声振华夏,及至袁离世,终因群龙无首,军阀混战,致局势动荡,民不聊生。
痛哉!国遭天灾人祸已连年,饥荒四起,饿浮遍野,民处水深火热之中。1930年9月1日,丽日祥云,福星高照,稻父隆平临世,天佑中华,救难于民。
生于乱世,书香门第之家,幼时,家裕却不娇,诚实而善良、聪慧兼以机智、善思且为执着。父教以思前进取,图强报国;母以音乐及英语授之,且以神农故事励之:创耕耘、植五谷、养禽畜、尝百草,为民驱疾,铭刻幼灵。父母言行,耳濡目染,惠及终身。至学龄,随父漂居,就学多地,食不果腹,生资无着,仍勤俭持学,品学兼优。1949年夏,违父命,以首届生源入学西南农学院,立志务农,誓以一颗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出身名门,富家子弟,将面临头顶灼日、脚插泥浆,风来雨去,风餐露宿,一生为之,何其艰难,其品之贵,何人可及?如此精神,谁个不赞!
时值渝初解放,校园毁于战争,颓垣尚在修复,学于陋室,寝于摇床,缺师资,难实验,院事经整合调理,面貌得以改善,扶择理践结合,亦教亦农,时课时田。
高楼依于牢基,作为有赖功底,信念须以执着,成才须强自身,遂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律己。
博览已成嗜好,思路得以扩展,掌握专业起源、现状及发展乃研究者之所必须。是时,国内生物学研究远逊于国外,工作之余,时研读国外先辈生物学家著作,诸如生物进化论首推者拉马克《动物学哲学》等著作,初涉生物“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之原理;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物种起源》,知悉生物物种之发生和发展;园艺学家米丘林《工作原理和方法》,剖析“远缘杂交”“无性杂交”之论断,吸收美日学者水稻杂交之经验。了解柯路德对杂种优势现象之观察及孟德尔首提杂种活力一词等观点。学时三载,不畏囿于条件之缺失,乐于艰难中求索,却待以雄鹰展翅、鱼跃龙门。
1953年,任教于湘西安江农校。校园卧于雪峰山麓,僻远山镇一隅,沿江河畔,有峻岭携以山溪、丛林伴以幽径,鸟语花香,绿水良田,光耀雨足,四季分明。赞先人之选址,办农校之最宜。
任教18载,时经风雨衫褴褛,日守课田夜伴灯。构思教与学,何以育优生。告己教学精于理论而超于课本,课外必行试验而详于观察;创新基于思考,成功源于勤奋,理论寓于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之辩证关系。课堂,板书字手持鞭,陋室育精干,风窗扰耳聋;课毕,头顶笠脚插泥,灼阳照铁汉,雨露袭身凉。
耕耘七载,1960年,于早稻育种试验田之一次观察中,一株特异性状水稻惊现眼前,迥异于他稻,遂将其成熟种子收藏,下年春,播于试验田,子代呈性状分离,深入研究分析之,以为天然杂交水稻。1964年,连续14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手持放大镜,于茫茫稻海中逐一观察,始见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稻种,将其移栽于试验盆,以其他稻花粉与之杂交,获取种子,成功培植一代雄性不育稻种。1965年盛夏,对1.4万余株多品种稻穗行逐穗检查,仅发现6株不育株,经两载春播秋收,共4株成功繁殖1-2代,杂交育种试验得以初成,以此立为研究课题,撰写《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载于《科学通报》。其结论与世界顶级专家米丘林传统经典理论“无性杂交”学说相悖,为杂交水稻之研究开起新纪元。真可谓不在田中琢,何以得此株,十年磨一剑,得来不负功。1967年初夏,试行“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创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
功夫不负有心人,汗水收获感上苍,该研究获国省两级科委重视,解决人类粮仓大课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天有不测之风云,凡事意外和失败总与成功相伴而行,种于133平米农田700余株不育秧苗一夜被毁,四处寻求残株,于废井内仅获5株,以此继以试验。之后,实施野生稻试验,败于未行短光照,试验遇瓶颈,寻因且细察,培植杂交水稻受气候、光照等诸多因素之影响。1970年夏,开源寻道,赴具三季水稻优势之海南崖县南江农场,以作试验田。
决策在于领导,力量源于团队,探索必有发现,商榷凝成共识。1971年春,杂交水稻之研究已列为全国重点攻关项目,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惜别工作18年之安江农校,荣调该组工作。科研不断,成败相兼。自1964年发现第一棵雄性不育株后,苦历6年,先后以1000余品种中,行3000余次杂交组合,未能培育出不育度达100%之秧苗。自身研究携国外经验,推理因果并相应调研,是为进步和成功之必备条件。研究显示远缘杂交具有遗传优势,然则扩展野生稻之研究。研究组于海南南红农场之大片野生稻中获取一株雄性不育株,经精心培育,翌年春播,蹲田守候,每开一朵,授粉一次,历时4天,秋收“野败”种子,粒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随之,逐步推广至全国。
蹲田出奇迹,经验乐传人。于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首获成功,又2年,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研制成功。再4年,相继攻克“制种关”,试验田平均亩产超
500kg。约为常年粮产2倍。紧握契机,于19省、自治区成立科研协作组,杂交水稻之科研得以推广,遍及南方多省及面积速增,已初显成效,渐成规模,国粮短缺有所缓解,并发表论文多篇。1977年——1979年,相继于朝鲜等三国试种。专利转让给美国,亩均增产165.5%——180.3%。
硕果凝心血,殊荣连汗珠。1979年,首次参加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其科研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箱型杂交水稻系重大发明,就其学术价值、技术难度、经济效益及国际影响,被授予国家发明特等奖,被世界称为“新的绿色革命”。1982年,由国际水稻研究所举办的国际水稻学术会上,头像下显示“Yuan longping,the Father of HybridRice”(“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创新并非梦,水平独领先。自1973年始试种粒型水稻,至1983年,全国累计种植面积5.1亿亩,增产稻谷500余亿斤,平均亩增100斤余,最高亩产达1700余斤。1984年,成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986年,构思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育种程序由繁至简,效率逐增。择地、选种、试播、培植、观察、发现、研讨及总结贯穿于研究之全程中,此过程漫长而艰辛。以稻父之言概之: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科学无止境,贵于苦钻研。 1986年,由国内及20多个国家组成的国际学术会议于长沙召开并创刊《杂交水稻》。翌年,组成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协作攻关,列入国家“863计划”。
科研无国界,天下与共生。1991年,杂交水稻面积由1975年370公顷增达1760万公顷。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比三系法增产5%-10%,米质好,面积为6000
亩,居世界领先水平。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超级杂交水稻始于研究,冲刺这一世界级难题。经3年,第一期目标得以实现,示范田亩产700 kg,最高达 1137.5kg,推广面积达3000万亩。又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且杂交水稻已向亚非拉多国推广。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农田生喜讯,异乡传神农。2006年。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三亩地产4亩地粮食。2012年,在50个县市区实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9.62亿公斤。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启动第四期亩产1000kg超级杂交水稻之计划。植种百亩,均亩产988.1kg。同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科研创产值,不忘保优质。镉系有毒重金属,食入镉超标大米有害健康,2017年9月,获取一项剔除水稻镉之新法,以保稻谷优质。
2019年9月29日,一位身着西装、中个精瘦、脸肤黝黑、精神矍铄之耄耋专家——稻父袁隆平立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一侧,怀激情、迈矫步走向习近平总书记,接受为他颁授共和国勋章,并留合影。
改造不毛地,连年创新高。2020年,湘衡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Kg。全国海水稻面积达10万亩,均亩产稳于400kg,最高800kg,计划8-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试种耐高寒耐盐碱水稻获得成功。
杂交水稻已成拯救世界饥饿之法宝,并创世界绿色之神话。制法宝、创神话之人——稻父袁隆平,大半世纪,头顶烈日脚插烂泥劳作于田间,历无数试验,克瓶颈,闯难关,屡败不馁,钻研不断,理践相兼,善以总结,终创我国杂交水稻占水稻种植总面积57%,每年多养活7千万人之奇迹。其百折不挠之精神,实属可贵可敬,更励他人。人们为之称颂,国家为之授奖,世界为之纪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名冠中西,载入史册。
2021年5月22日13时,天之骄子与世长辞,其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遍布全球”梦,两条艰辛之路留与后继者,留给世人无限之思考与探索。
 
来源:湖南
作者:丁应文 文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