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岁月如歌。农发行浠水县支行始终秉持家国情怀,践行支农报国,该行团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全力服务县域民生工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领域持续发力,截至2022年7月末,该行支农贷款余额为38.69亿元,为浠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连续两年荣获浠水县“最佳金融机构”表彰。岁月更迭,初心不改。该行始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抓铁有痕的作风,诠释着金融“店小二”的社会责任,彰显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使命担当。
一、党建引领,凝神聚力促发展
浠水县支行持续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等方面建设,牢牢把握党建工作正确方向,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开展高标准党建,在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精益求精,2021年支部书记姚云玲同志分别获得总行、省分行“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支部队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中心工作任务完成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每月定期开展党性教育和廉政教育,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完善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实施廉洁办贷“十不准”、廉洁从业承诺和银企廉政共建,着力打造平安农发行,保持了建行以来大案要案、重大责任事故为零的良好态势。坚持支部共建,积极参与上级行红色经典朗诵、先进事迹征文活动,大力弘扬“红烛精神”,在全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二、深耕主业,服务县域显作为
十年来,在全力服务三农的道路上,浠水县支行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作用,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政策的新情况新变化,切实做好政策性信贷资金的供应与管理。通过与业务发展相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找出发展路径,夯实发展基础,聚集发展动力,在信贷支持“一河两岸”综合治理、芦河港综合治理、高铁新区安置房、高铁新区配套设施、光电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等中长期项目贷款,坚持深入调研、开拓创新,服务民生,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发挥政策性银行信贷资金长期稳定、政策优惠的优势,紧紧聚焦重要领域、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十年来,累计审批中长期项目17个、金额68.21亿元,领域涵盖浠水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水利建设、污水处理、工业园区、改善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稳妥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支持粮油收储作为工作重点,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及时足额供应收储资金,统筹做好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工作,积极支持地方储备粮食安全体系建设,改善粮食仓储条件,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聚焦服务民营小微。积极响应国家金融政策,积极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宣传体系建设,将“助小微、强服务、防风险、惠民生”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落到实处,真正意义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访贫问苦,鱼水交融见真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浠水县农发行浠水农发行驻村帮扶工作队自2015年8月开始在浠水县汪岗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为了扎实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支行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选派邵建中、王静平两位同志作为支行驻汪岗镇细王坳、高脚山驻村帮扶队员。
自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两位始终坚持身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与贫困户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想方设法为他们摆脱贫困,真真正正把扶贫工作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与二者交流过程中谈及近年驻村帮扶工作心得体会,邵建中、王静平两位回答道:”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在经济帮扶上面力度有限,也不能额外给贫困户政策,但是为贫困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将国家相关的扶贫政策宣传到位,让贫困户该享受的政策享受到位,是不难做到的。在下村入户的过程中,积极关注贫困户动态,做贫困户的贴心人。为贫困户办小事,办实事的,往往就是这样的“小事”却能够得到贫困户的信任,温暖了他们的心,真真正正的把扶贫工作队员当成他们最贴心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距离,提升了满意度,为驻村帮扶工作赢得了掌声。”危房改造,齐心协力细王坳村6组特困供养户杜秋柏老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浠水县农发行的干部们,他们这次来是特地帮忙搬家的。特困户杜秋柏生于1943年,和抱养孙女夏凤一起住在三间60年代建造土坯房内。由于年久失修,属于危房。在村干部和农发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杜秋柏申请到了危房补贴款准备进行危房改造。县农发行的真情帮扶、村干部的悉心关照,使他多年冷清的家中增添了温暖。之所以温暖是建立于县农发行干部真心帮扶的工作投入中,为了说服杜秋柏老人进行危房改造,工作队员下了不少的功夫。起初,杜秋柏老人怎么劝说都不愿意进行危房改造,一方面对“老房子”不舍,另一方面因为觉得除了补助之外自身还有出一部分钱,花了挺可惜。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曾经的抱养孙女夏凤放假回来探望杜秋柏老人的时候让僵持的这项改造计划出现了新的转机,在夏凤的内心深处早已将杜秋柏老人作为自己的亲爷爷看待,和村干部了解到相关危房改造政策之后,回到家做起了亲生父亲的工作,动员父亲出资帮忙解决资金问题,工作队员在此期间多次协调并与夏凤父亲进行沟通就改造计划进行详细探讨,中间多次因为夏凤父亲的思想波动中断了改造计划。为了顺利实现“危房改造”计划,驻村工作队员决定就资金分歧中的差额部分自掏腰包进行解决,最终让一直拖“借口”的夏凤父亲哑口无言,在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顺利的完成长达两年的”改造动员“工作。攻坚克难,信心满满两人第一次走进高脚山村一组贫困户李二和的家,那还是在2015年的10月份,是和该村汤书记一同前往的。多年过去,回忆第一次相见的场景仍记忆犹新。那时李二和与老伴俩人都在家,小儿子躺在床上(智力有缺陷),院子里散落着几个蜂箱,三间平房,屋内摆设陈旧杂乱。走上前去向他了解情况,老人总是不住的唉声叹气,说是以后的日子怕是好不起来了,现在家庭出了这个状况,叫人哪还有心思做事,更谈不上脱贫。
李家在2010年以前生活过得还是不错的,大儿子和儿媳在外务工,一年也有几万元的收入,李二和与老伴在家带孙子和照顾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子,除此之外还耕种有3亩多田地,因为老人养蜂的技术了得,偶尔外出放蜂,一年也有几千元的收入,虽然劳累,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也很幸福。但是这幸福美满的家庭发生了巨大变故,2010年大儿子因突患肝癌去世,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举有外债。家中的顶梁柱一下子塌了,大儿媳妇因为接受不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带着孙子改嫁他人,两位老人对生活陷入了绝望境地。怎么办?2015年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由农户本人填写贫困户申请书,经村民评议被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帮扶单位县农发行会同村两委一班人,对李二和家致贫原因及脱贫措施进行深入讨论,确定了帮扶思路。根据李二和的过往养蜂经历与自身兴趣爱好,确定发展养蜂产业,通过筹措资金8000元扩大了原先的养蜂规模,从最初的8箱发展到现在的18箱,帮扶干部自掏腰包购买有关养蜂的书籍用于提高李二和的养蜂技术,亲自联系并帮忙销售产出的蜂蜜。同时利用国家对贫困户的医疗政策,帮助其小儿子联系医院进行治疗,特别是驻村帮扶责任人县农发行王静平同志,多次上门看望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现在小儿子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改善,还在亲戚的带领下外出务工,虽然很多事不能做,但还是尽量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家庭收入,让生活过得更加美好。有一次去李二和家,老人刚从外面放蜂回来,一进门就呵呵笑着说道:“大家都坐吧,我去泡今年新采的蜂蜜水给大家尝一下”,说完就赶紧去忙碌了。工作队员问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李二和说:“现在好多了,好多了,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村里的好干部,县里的好帮扶人,我现在已经脱贫了,小儿子在外面打工有一万多的收入,我和老伴种点田糊口粮,剩下的还能卖2000多元,还有我养蜂一年也有七、八千的收入,现在债也还完了还有点积蓄,明年开春我还想再多养几箱蜂”,说完自己哈哈笑了起来。望着老人那满是绉纹的脸上挂满的笑容,帮扶队员和同行的汤书记也会心的笑了,因为我们知道,他那是充满自信和希望的笑声。
勇敢和智慧孕育成功,而信任和支持增添动力,信任是人生中最伟大的力量,高脚山、细王坳村扶贫路上的“双子星”就是点亮贫困户通向人生幸福路上的“绿色通行信号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非凡十年的筚路蓝缕见证了浠水县支行的发展。站在新的起点,浠水县支行将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建统领,聚焦主责主业,时刻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破浪前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稳健的步伐,奋力谱写浠水县支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异业绩为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