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地方银行

小微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4-12-11
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建议
      企业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关键角色,也是经济活跃的重要推动因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主体信用管理建设的发展。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顶层设计下,国家制度、社会环境等层面信用建设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发展,各方面制度逐步健全,信用已成为重要的监管和治理手段。
一、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问题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信用管理也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逐步建立健全。
1、企业信用管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在监管治理与政策保障上双线发展。
   一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社会治理、监管评价等层面对企业提出约束要求与具体规范,将信用置于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地位明显提升。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35号)要求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201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推送并应用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9〕885号)要求大力支持国家和地方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开展行业信用评价。
   二是为适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的环境,从企业主体层面也提出了加强企业自律和信用管理建设的工作要求,以中央企业为例,2006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发布,标志着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正式纳入日常企业管理工作范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信用管理等相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更是提出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具体实施建议。
2、企业信用管理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差异较大
业内有机构曾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43家国有大型企业调研,所有被调研的企业都已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其中,98%的企业开展了财务风险管理,90%的企业开展了法律风险管理,85%的企业具有运营风险管理的职能,80%的企业实行了战略风险管理,60%的企业同时具有市场风险管理,在政府推动之下,国有企业信用管理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大部分民营企业因缺乏政策支持,在实施信用管理建设时仍然面临重重困境,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为:局部信息不对称,信息获取途径受限、市场数据泛滥但质量不佳、内部系统化建设繁杂信息分散;流程、结构和标准设置不科学,信用管理职能不清晰、部门协调存在障碍、信用管理思维局限等。导致了企业坏帐风险无法控制,资金流转问题凸显,管理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利润下降,企业市场拓展受阻,这些都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限制。
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建议
   企业信用管理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企业在力求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低至最低,使企业的效益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即在维持收益与风险相平衡的前提下,对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企业扩大销售收入、提升经营利润等目标。
企业信用管理建设是企业全面布局转变的途径,不是一朝一夕实施即可达成效果的,对于没有信用管理建设经验的企业来说,单方面执行某一制度或急于看到实施效果而套用其他成功企业模式,都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因此企业在实施信用管理建设之前,应当做好“全面布局、分步实施、效果逐现”的准备。
1、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建设规划和制度建设。
   实施企业信用管理建设的首要工作,即是针对自身业务形态,进行全面规划与控制的布局,进而确立的基本原则、标准及风险控制方法。例如,在制度和组织体系方面,充分考虑决策流程、相关部门与岗位的关系,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库;建立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有效的沟通渠道;减少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与客户的勾结;确保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领导主观盲目决策等。在业务管理流程方面,选择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的方法;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监控;加强对逾期拖欠账款的管理等。
2、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的管理流程及实施计划。
   在设计具体的企业信用管理流程上,应该注重分步实施可行性,至少应包括:信用信息采集、信用档案管理、信用等级分类、客户授信管理、交易过程预警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例如,就信用信息采集工作而言,信息来源可以是销售获取的客户信息、企业客户历史交易信息、企业客户在政府的公开信息、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获取的企业信息等,针对不同来源的信息,企业可以制定不同的采集标准、反馈途径、识别手段等,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后续分析工作的障碍;就授信管理而言,包括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的管理,可以在对企业总信用额度控制和不同等级客户额度配比的前提下,由企业自身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和对应等级的政策,采用信用额度评估模型和平均信用交易天数制定;就应收账款管理层面,期限管理是首要原则,至少应制定到期前提示、到期日提示、逾期7天、15天等不同期限的应对策略。
3、建立符合企业自身条件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
   以企业员工信用档案、供应商信用档案、采购商信用档案数据为核心,以企业社会公共信用信息为基础,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数据为辅助,建立具有企业特点信用管理基础数据库;依托企业信用管理基础数据库建立合理、安全、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同场景的信誉评价、履约评估、信用评级等数据模型。搭建具有数据接口传输、本地信息录入、数据自动分析、数据模型管理、场景设置、评价结果输出的综合信用管理平台。使企业掌握企业员工、下属单位、供应商、采购商的信用情况,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选择优质供应商、合理安排账期、赊销额度等提供参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信用管理会越来越获得重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健全也将会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建设就成为了每个企业发展的重点与关键。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保证社会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
作者:费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