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财经 > 金融资讯

临沭县实施智慧供热升级改造保障民生温度

发布时间:2025-03-20

变“人管”为“数管”     变“人控”为“智控”

  去年以来,山东省临沭县委、县政府针对城市供热能力不足、群众采暖需求增加的实际聚焦智慧供热领域创新,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供热升级改造,构建了“源—网—站—户”为一体的智慧供热运营系统,开创了“光-生-电-热”深度高效耦合的新能源模式,形成城区供热“一张图”,智慧运行“一条线”,有效推动了城市传统供热模式向多能源互补、节能降碳、一网统管的的现代供热体系转变,不仅达到了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而且保障了城市供暖效果,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一是加快推进智慧系统建设,确保实现数字化运行。在资金十分紧张单位情况下,县委、县政府投资6.2亿元,新建占地200亩智慧热电厂,组建了智能调度、智能客服、智能创收“三大”核心为一体的热力综合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安全双控、生产调度、企业DCS控制等20多个智能化系统,在县城集中供暖区域安装水力平衡装置5400多套,智慧升级原有108处热力站,新建和改造智慧化热力站137处,设置一网温压监测仪31处,及时根据天气预报制定供热计划,构建了“源上统筹、网上监测、站上调控、户上平衡”的智慧供热运营体系,变“人管”为“数管”,调控周期由原来的15天缩短至4小时,采暖面积单位能耗由0.35吉焦/平方米降低至0.3吉焦/平方米,实现了城区供热“一张图”,智慧运行“一条线”数字化运营模式,不仅快速解决了供暖质量不高、热力不平衡等问题,而且达到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

  二是挖掘“绿色”潜力,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在大力发展燃煤和燃气超低排放主力热源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他清洁能源多元联动供暖模式,紧跟规划建设步伐,提前设计各类保供方案,满足城区内用户个性化用热需求,先后投资1.2亿元,新上70兆瓦生物质热水锅炉,投入运营后,将工业余热、生物质低碳能源、光伏能源高效整合到集中供热能源系统,将采暖能耗降低15%以上,开创多能源互补、节能降碳、一网统管的集中供热能源利用新模式,热效率、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等各项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年可节约标煤3.5万吨,减少氮、氧化合物以及粉尘等7000多吨,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大气污染指数。

  三是完善供热服务体系,确保广大用户满意。利用新建AI智慧客服平台,开发智慧热网APP,实现热源、热力站、客服与用户的实时链接,支持手机APP支付、网上支付,同步配备了10个专席,将县城划分为8个供热网格,通过客服平台与热网app 实时联动,建立24小时的热线服务机制和工单跟踪闭环处理机制,持续开展“访民问暖”活动,做到群众有求、热线必应,实现运维联动。去冬今春,城区热线接收量同比降低13.96%,“12345”工单量降低73.21%,用户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同时,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织网信、热线受理中心、住建、城投集团以及街道社区等部门、单位参与,研究建立了“五位一体”供热服务联动机制,让广大居民享受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供热服务。去年以来,先后采购生物质、煤炭等燃料6000多吨,发放供热知识手册1500多份,提前入驻社区办理供热卡2600多张,协助56个小区维护供热设施故障411起、修复漏点101处、入户疏堵3414次,用实际行动把“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

  四是加快新能源开发,实现集约高效发展。随着项目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委、县政府加速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探索步伐,坚持以经济园区基地为中心,投资1300多万元,新上光伏系统,开创“光-生-电-热”深度高效耦合的新能源模式。投入运行后,年发电量达到325万千瓦时,服务园区企业35家。同时,与金沂蒙共同搭建“节能+”“环保+”“热电+”的综合服务体系,形成化工园区热源“双核心”,带动生物质再生能源高价值转化,逐步把工业余热、生物质能源、光伏能源融入到集中供热能源体系,开创多能源互补、节能降碳、一网统管的集中供热能源利用新模式,有效保障城区居民舒适温暖过冬,不断推动经济园区绿色、集约、高效发展, (朱孔荣 尹亚东 代海超)

来源:山东省临沭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作者:朱孔荣 尹亚东 代海超
理财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