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18日,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今年以来的回报高达84.5%,在同类医疗主题基金中排名第一,在2500多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位居前1%。
抢眼的业绩是如何取得的?投资医药股有哪些体会?该基金的基金经理葛晨表示,在医疗保健行业投资中,要围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健康消费升级和医保支出增速放缓等核心矛盾,相应地积极把握创新药、自费可选医疗消费以及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公司等投资主线。
核心是把握行业发展的主线
葛晨的投资履历简单而纯粹。2003年考入南京大学,因为相信“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他不惜延迟一年毕业而转到生物系。本科毕业后他到陕西做了一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然后重回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读研究生。2012年毕业后,葛晨加入博时基金,历任医药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从2018年4月开始担任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经理至今。
葛晨表示,博时基金投研体系完备,对新入职员工培训严格。以到上市公司调研为例,很多公司的研究员,在入职三四个月以后即可前去上市公司实地调研,但在博时基金需要半年以上,只有把投资基础打牢固了才能去。
“我是7月份入职的,第一次去公司实地调研是在第二年的1月底,基本上把所有案头工作都做完了,准备了详细的调研提纲和要提问的问题,打印了整整4页纸。”葛晨回忆过往经历笑着说,“当年确实被虐得不轻,但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葛晨对投资的认知也在深化。在他看来,首先要关注股价涨跌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什么,接着去寻找驱动力,从盈利和估值角度出发,最后深入到上市公司的生意模式和本质特征上去,核心则是把握行业发展的主线。
在葛晨看来,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健康消费水平提升的同时,基础医疗保险的收入支出增速在逐渐放缓,这是当下医药行业投资的主要矛盾。在这一矛盾下,医药股的投资主线有三个方面:一是医保内市场将加强卫生经济学评价的导向,满足老百姓更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二是针对个性化、高端化、改善性需求的自费可选医疗消费市场。三是由中国独特的人才与产业结构所带来的一些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
“年龄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长期确定的趋势,决定了医药行业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而疗效的确定性使得需求相对刚性,回撤也相对较小。”葛晨分析说,“医药行业是一个长期稳定增长的行业,具有较为确定的长期收益。” 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今, 全A指数上涨453%,但同期中信医药指数上涨超过900% ,在29个行业中排名第三。
三方面把握投资机会
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抢眼业绩的背后,是葛晨对医药行业投资机会的深入分析。葛晨表示,从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看,2009年之前是普通制造业时代,超额收益不显著;从2009年到2013年,属于医保覆盖率和筹资水平大幅提升的红利期,有明显的超额收益;从2014年至今,随着医保控费、监管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能力持续提升,龙头企业腾飞,结构性机会迭出。今年以来的抢眼业绩,正是基于对龙头企业和结构性机会的把握。
对于接下来的医药行业投资机会,葛晨表示要从以下三方面予以把握。
一是创新药产业链条。从研发环节看,临床自查核查阶段去伪存真,政策鼓励研发,并且增加临床资源,加速引进国外创新药。在审评阶段加快创新药审评速度,并对化药注册实行分类改革,重视真创新,还对药品试验数据实行保护制度,这些都将加速推动创新药产业发展。
从创新药的市场空间看,随着供给侧和支付端的双向推进,未来市场空间高达万亿元。葛晨分析说:“在药品市场内部,通过压缩辅助用药、国产优质仿制药进口替代等,可以为创新药在支付端腾出巨额空间。而政府在创新药审批和上市方面给予的政策鼓励,将使得国产创新药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现爆发性增长。支付端和供给端的双向推进,将使创新药占药品总支出的比例大幅提升,极大改变目前药品支出结构中仿制药和中成药占主导的现状。”
葛晨表示,国产创新药正在迎来“研发质升+申报量增+审批提速”三方面利好。从现金流折现角度看,在创新药优先审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鼓励创新药的政策背景下,创新药产品上市和纳入医保的速度加快,带来产品管线折现价值的提升。
二是自费可选医疗消费市场。在葛晨看来,自费可选医疗市场主要基于消费升级推动,不受医保政策影响,有很强的消费属性。例如口腔科、眼科、疫苗等这些偏消费升级属性的医药股,属于改善型需求,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越来越重视。“20年前很少有人有能力花几万元做近视眼激光手术,或者花几万元去整牙,如今已经习以为常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就会产生此类消费升级的需求。”
三是在全球视角下有比较优势的公司。葛晨表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培养了大批理工科人才,同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有完备的产业链优势。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衡量,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500多个工业小类的国家。
葛晨表示,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的投资组合围绕上述三条主线展开,有五六成仓位配置上述行业龙头股,剩下仓位去挖掘结构性机会。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