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期货 > 卓创资讯

预见2024:如何理解“不分行业产能过剩”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23-12-15

  新华社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作为每年末必须关注的重要会议之一,会议上提到的任何词汇都可能被市场放到显微镜下去观察。我们注意到在当前经济形势上有这样一句话“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提法的理解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三重压力,分别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今年转换提法,其中供给冲击调整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当前国内市场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制造业,这导致了通胀下行面临压力,造成“宏观与微观感受”背离的现象。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这样的提法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翻阅过去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现产能过剩字眼有8次,分别为2010年和2012-2018年。与2015年前后产能过剩不同的是,当时的过剩行业主要在上游,行业集中度高、国有经济比重高,供给侧去产能可以借由行政措施更快速而有效的实现,比如钢铁行业通过去产能和淘汰中频炉产能让产能过剩情况快速得到扭转;当前的过剩行业主要在中下游,行业集中度低、民营经济比重高,供给侧调控的难度更大。

  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房地产投资总体偏弱,各项数据大幅下滑背景下,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压力加大。比如水泥、钢铁中的建材、普通浮法玻璃、偏下游化工产品等的行业。

  二、新兴行业投资增长速度过快,下游相应消费仍未完全建立。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风光电相关产业,锂电、多晶硅、储能等正在经历疯狂扩张后出现的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

  三、疫情期间高出口景气度影响,过去几年中下游制造业产能扩张较多,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压力。如部分医疗器械、纺织服装、集装箱制造等行业。

  产能过剩带来的影响如何?大宗商品如何应对

  产能过剩背景下,就要化解过剩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策性去产能,另一种是市场化手段去产能。前者通过限制政策让产能增速放缓,以时间换空间,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禁止性政策通过淘汰产能,禁止新建产能方式在存量上做文章,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均是通过这种方式去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后者让市场存量企业通过市场化竞争手段,淘汰那些成本高,抗压能力差的企业。很显然会造成一个“内卷”的现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加剧,通过价格手段淘汰部分产能。2023年汽车行业通过降价去库存就是典型的市场化竞争手段。在一段时间内会引发行业“乱战”格局。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做好引导工作。

  产能过剩意味着供给弹性增加,商品价格被抑制,行业利润大幅收窄。产能过剩意味着整个行业可提供的商品在增加,终端用户在选择是有更大的话语权,从自身利益考虑,价格优势成为供给企业的重要法宝。从基本面分析的角度考虑,产能相对过剩价格容易被压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近年来初级塑料,三烯三苯等产品价格屡次跌入历史价格低分位数水平。而经过16-17年去产能的钢铁等相关产品价格则始终在中等以上分位数水平。在价格维持相对低位的状态下,2023年部分产品出现较为明显亏损,特别是能化产品亏损较为明显。

  图1部分终端化工品近年利润情况

  在分析2023-2024年大宗商品价格预期时我们提出商品分化的三种因素,在总趋势确定的背景下,产能进入集中释放期,供应增量明显,产业链下游配套建设缓慢的总体表现可能会相对较弱。产能进入集中释放期意味着产能仍处于增加状态,潜在供应压力是增加的,价格预期会受到供给增加压力的抑制;供应增量明显或者说是企业不能根据需求灵活调整的,供应压力是现实,对现实价格会形成抑制;下游配套缓慢意味着存在阶段性产能过剩的问题,上游建设速度快,下游建设速度慢,供给过剩压力增大,抑制价格上涨预期。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类似于储能,风力发电设备,光伏发电设备、房地产等大宗商品下游行业所出现的过剩问题意味着未来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去化解产能,短时间内对需求是有韧性的,但一旦开启去产能则可能会导致商品需求下降,进而影响未来需求预期。对于工业品而言,此次会议上提到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影响更重一些,或抑制价格上行周期部分产品的上行幅度。

来源:卓创资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