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地方银行

粮仓里的“作风标尺”

发布时间:2025-11-11
粮仓外的水泥坪被三伏天的夏日晒得发烫,空气里飘着新麦混着陈粮的干爽气息,布满灰尘的卸粮传送带正轰隆隆运转,麦粒顺着金属溜槽倾泻而下,溅起细碎的金芒。仓内的通风窗全部敞开着,风穿过成排的粮囤,卷起细微的粮粉,在光柱里浮沉;仓内机器声掺杂着工作人员说话声,一片嘈杂,我蹲在地上,翻动新卸的麦子,观察杂质情况和饱满程度,大声对库管张主任喊着“今年的轮换咱们可要仔细点!”不知不觉,我肩膀上落满了灰尘,身着白色的衬衣,在灰蒙蒙的光柱下似在散发着光芒。
今年是我担任粮食主管经理的第三年,粮食轮换是我每年六七八月份的核心工作。没有田间地头的奔波,却要在粮仓的粮堆间、账本的数字里,把作风建设的“严”与“实”,扎进每一粒粮食的轮换流程里。
县粮食储备库启动新一年的小麦轮换,我一早就带着账本和检测仪往粮库赶。刚到库区,粮库张主任就迎上来:“小孟,今年轮换的小麦都在1-2和1-3号仓,品质没得问题,最近仓里刚做完药物熏蒸,就不去仓里了,咱直接去办公室核对数量签字就行。”我摇了摇头,带上安全帽,径直走向1-2号仓:“不行,数量得现场盘,品质得抽样测,这是规定,少一步都不行。”
我攥着安全绳,顺着晃晃悠悠的梯子爬上仓口。打开预留的半米高入口,一股麦香扑面而来,粮堆像座小山似的堆在仓里。我半佝偻着腰,在粮堆里穿梭,粮食几乎没有杂质,我用取样器从不同位置扎了六个样,倒在帆布上摊开——麦粒看着饱满,但手摸上去有点发潮。我立刻拿出测水仪,取了一把麦粒放进去,屏幕上的数字跳出来:12.9%,快达到安全水分上限13%。“张主任,这水分值看上去危险呀,得先通风降水,不然存久了容易发霉,不符合轮换标准,贷款没法拨。”我把测水仪递给他看。他皱了皱眉:“哎呀!是快接近了,通通风一两天就能降下来,先把款拨了,不耽误后续轮换。”我摇了摇头,“不行,这个水分太接近上限值了,我还需要继续观察测量。”我从包里翻出粮食轮换的政策文件:“你看,文件里写得明明白白,水分不达标绝不能入库轮换。虽然目前还没有到上限值,但是很危险了,我今天把测水数据给你列出来,你安排人通风,过几天我再来测,水分值安全了咱再走流程。”他见我态度坚决,只好点头照办。
三天后我再去粮库时,我盯着工人打开通风设备,等了两个小时才重新抽样。测水仪显示12.5%,数值较为安全了,没有冲到上限值。接着我开始盘数量,我没光看粮库的台账,而是跟着保管员一起,用测距仪量粮堆的长、宽、高,再按小麦容重换算实际数量,实际测算下来是1098.5吨,但是我一看账上记着1100吨,“差了1.5吨,得再核对下入库记录。”我指着账本上的数字说,张师傅有点无奈:“可能是装卸时撒了点,这点损耗很正常。”我却没松口:“损耗得有明细记录,差1.5吨也得查清楚,粮食轮换的每一笔账都要跟实物对得上,不能有含糊。”最后跟着保管员翻出入库单据,发现是其中一车小麦过磅时少记了1.5吨,补全记录后,账实才终于相符。
隔了一周我又去粮库做贷后,我先直奔1-2号仓,再次重新抽样测水——12.3%,水分标准很安全。刚要去找财务核对资金流向,却听见张主任在跟人打电话:“这批陈粮的销售款,先挪一部分给粮库周转下,过阵子再还回贷款账户……”我心里一紧,立刻走过去:“张主任,这可不行!贷款资金有明确用途,销售款必须按规定回笼到专用账户,一分都不能挪作他用。”他见我听见了,语气有点含糊:“就周转几天,后面就还上。”我明确告诉他农发行的贷后管理办法,“擅自挪用回笼资金,不仅要收回贷款,还得影响你们粮库的信用评级,以后再贷款就很难了。”我跟着张主任去财务室,核对了最近的销售回款记录,确认所有资金都按规定进了专用账户,又叮嘱他:“后续有销售款到账,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我,咱们一起盯着资金流向,别出岔子。”
等核查完离开粮库时,夕阳已经西斜,我擦了擦头上的汗,翻着手里的核查记录,每一项都标注着“已核实”“无异常”,心里格外踏实。想起张主任最后说的“还是你细心,不然这批小麦后期检查出问题,咱都没法交代”。其实粮食轮换里的作风建设,从来不是什么大动作,就是不轻易相信“没问题”的口头保证,是爬粮堆抽样时的较真,是对13%水分上限的死守,是对1.5吨数量差的刨根问底,是对每一份报表的不轻信,对每一笔资金的紧跟踪......每一粒粮食都连着民生,把轮换流程里的每一个细节守好,就是对“保障粮食安全”最实在的担当,更是农发行支农惠民的初心。
 
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