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银行要闻

邮储银行宜春奉新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突破7亿元

发布时间:2018-08-16

      近日,从邮储银行奉新县支行传来消息,该支行各项贷款余额成功突破7亿元。该支行结合当地实际,加大金融创新支持力度,通过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升级,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力拓宽了服务领域和自身发展空间。截至7月底,该支行今年贷款余额净增逾5千万元,增幅达到8.46 %,为当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力。

      服务实体经济,坚守金融本职
      “我正愁找不到足值的抵押物,没想到以往的纳税记录也可以成为获得贷款的敲门砖,邮储银行切切实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奉新当地一家先进制造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道。邮储银行奉新县支行凭借企业良好的纳税记录巧妙、创新设计了纯信用方式的“税贷通”贷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小微企业,它们的市场前景不错,经营管理也十分出色,良好的纳税记录就是最好的证明。”该支行一名信贷客户经理详细介绍道,“作为一种纯信用贷款产品,‘税贷通’产品的最大亮点在于,充分运用企业良好的纳税记录,让企业的纳税信誉真正成为企业的增信依据。对按时足额纳税、经营状况良好、纳税信用记录良好的小微企业来说,能有效破解因无担保、缺抵押导致的融资瓶颈。”
      据了解,该支行“税贷通”无需抵押担保手续,以信授信、以信促信的产品内涵盘活了企业的信用资产,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邮储银行奉新县支行进行了多次深入有效的探索实践,创新推出了多项融资产品和模式,包括借助政银担三方合作的“银政担”助保贷、新三板股权质押的新型担保模式以及纯信用担保方式的“发票贷”“税贷通”等产品。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旨在主动发掘小微企业经营成长潜力,改变以往抵押担保为主的增信措施,合理采用纯信用担保方式,科学合理授信,真正体现了银企之间“互信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据该支行信贷客户经理介绍,今年该支行“银政担“助保贷业务的续贷增贷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将继续为当地工业园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信贷资金支持。
      深耕三农事业,践行普惠金融
      现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七大战略之一,正深刻改变着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迎着清风,站在占地面积二百多亩的水库边,遥看波光粼粼的水面,当地有名的养鱼专业户周先生感慨良多。拥有5年养鱼经验的周先生,提到经营上的烦恼,绕开不了的就是资金问题。当购买鱼苗和鱼饲料遇到资金紧张时总是让他窘迫不堪,找银行贷款苦于缺少抵押物和合适的担保人。今年7月,邮储银行奉新县支行的一笔贷款让他终于摆脱了这份烦恼。周先生没有提供任何抵押物便获得了50万元的贷款扶持,这就是该支行为周先生提供的“银担惠农贷”产品。该支行还根据周先生的养殖经营特点,为其设计了两年额度使用期限,两年内,周先生可以随时从银行获得额度内贷款支持。   
      “银担惠农贷”是该支行与江西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推出的支农惠农信贷产品,由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为从事农林牧鱼行业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纯信用资金支持,以缓解“担保难、成本高”问题,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奉新县拥有丰富的农林资源,有国家商品粮、毛林地基地,省猕猴桃开发基地,同时高产油茶产业发展迅速。在地方政府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升级战略的背景下,该支行依托地方农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借助产业政策东风,适时推出了油茶贷、金果贷和毛竹贷等多种信贷产品,专门面向特定农产品种植户发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在产品设计上充分考虑农产品生长特点,有效减轻种植户的资金压力,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做大做强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村繁荣美丽提供金融助力。
      提高内控管理,夯实发展根基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充分说明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邮储银行奉新县支行不断优化服务、人员和风险管理,努力塑造优质的服务品牌。
      一方面,在科学掌握产品创新节奏的基础和前提下,该支行加大贷款作业流程时限管理,提高贷前处理效率,不断优化贷款审查审批流程,实行限时办理,最大限度缩短客户获得贷款的时间。另一方面,该支行大力倡导阳光信贷文化,积极履行“阳光信贷”服务承诺和责任,严格落实“八不准”服务规范,在阳光信贷文化的浸润下,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同时,该支行坚守防控风险底线,加强贷前准入、贷中审核、贷后监控等流程管理,不断提高员工风险识别能力,科学设计信贷产品要素,优化风险控制手段,努力实现贷款“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推动资产业务稳健发展。(余洪超)

 

来源:中国新金融
作者:(余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