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从现有资料来看,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里最早出现了“端午”这一说法:“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当然,也有另一种理解: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端午”成为节日,其原因就不在于其字面意义了。其实,对端午节的起源研究甚多,而且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从目前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来看,闻一多先生提出的“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这一观点似乎最为科学,这一观点甚至可以从屈原那里得到印证,屈原所作的《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这分明就是龙舟竞渡的景象。
不过,古往今来的人们似乎更愿意有些牵强附会地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等。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便是纪念屈原了。
现有资料显示,早在南朝时期,梁朝的吴均就在自己所著的《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这一说法虽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流传至今,广为人们接受。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同时,屈原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屈原的爱国美德与文学才华受到了后世的无限景仰,而他的悲剧式命运更引发了世人的深深感慨,这是“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这一说法被人们所接受的根本原因。历代慧心绣口的诗人们,更是为之写下了很多华彩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