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地方银行

谈读书

发布时间:2016-12-14

           众人都说开卷有益,但具体来说,好处是什么?读书是怎么帮助成长的?大家最多也只能支支吾吾一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等俗语,那么读书的真正好处是什么呢?

我就是个爱书,也爱读书的人,从小到大读过很多课外书,各个领域也均有涉猎,但也只是点到为止。为什么说点到为止呢?因为读书不是阶段性,而是终身性的,在懵懂时期读过的一些较为经典的书也因经历不同、阅历不深导致看书只是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样问题就出现了,因为不求甚解的态度,我忘了书的内容或书所表达的意思,这往往是一本书的精髓之处,这让我有了一种到了北京却没到长城的感觉,没上心。

我苦苦思索,在开卷有益的理想境界与过目就忘的现实境界的间隙中寻找真谛,最后突然领悟了,也就是找到了文章开题中出现问题的答案。

以个人经验来说,我认为读书的益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体知识点的益处,小初高的教科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书,例《你的礼仪价值百万》,教的就是具体、细致到每个点、每个情况的益处。但每本书又有同样的一点,就是给人一种思维观的教授,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是贯穿人一生的。这是益处体现的另一方面,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表现。

知道了读书两层的益处,那么我们又该怎么读书呢?我认为读书有好坏之分,那也应有时间之分,在恰当的时间看恰当的书是很重要的。小学看科普,锻炼要思考的能力;初中看读者等励志型,培养乐观心态、抗压的心态;高中适当看名著与时政杂志,转换思维方式,培养全局观;大学则接触一些严肃文学与党政文章,提升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工作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看一些自己喜欢的。按时间来划分,根据需求来确定。读书好比旅游,只有自己对这个地方有了一定的感悟与文化沉淀,旅游才能引起共鸣,看书也是这个理,如果看书没有相应的经历,免不了只看到表现现象,如风过耳,并不能引发自身思考,这也是为什么看书后没过多久就会忘的主要原因,因为看书不过脑子嘛。按时间来选择合适的书合理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也有不足之处,虽然小时候看书不能看到深层次,但也不失为一种角度,像《小王子》一样,同一个人在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看,都有不同的感想,而这种体会是加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是相冲突又不矛盾的,可以多层次的丰富自己看书的体会乃至人生体验,如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江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上,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形容的就是不同角度看问题,而时间划分法,绝大部分杜绝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每次看书都自以为懂了,排除认为绝妙,不会再有第二遍。而且,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与个人经历的差异,导致对书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有人在初中对严肃文学的阅读便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有人在工作阶段对时政性较强书还是不能做到应付自如,这个方法需要自己把握。

别人都说,书有好有坏,我也就是赞同,但这个好坏的区分确是模糊不清的,像是轻松的网络小说,闲暇时撇几眼愉悦心情,也总比呆坐发愣的好,在清朝大逆不道的石头记如今也人人传诵。我觉得吧,主要还是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能想的心。以前机缘巧合下看了一本小说《超级大忽悠》,文笔、故事就不过多描述,但其中一首诗却让人眼前一亮,让我记忆犹新,现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作个结尾。

我要走出校门

我要等一个适当的时机

把我一切全部埋葬

包括虚荣、自尊、面子、懒惰、陋习

然后,做颗莲子

埋在烂泥里

等待一个有一个春的讯息

终有一日

轰轰烈烈地绽放

只为挺起自信的胸膛

亦或是,喟叹、彷徨、失落,直至沉沦

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