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银行要闻

商城支行:读《红色家书》

发布时间:2022-06-20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本书,叫做《红色家书》。这本书收录了近百位革命烈士的百余封家书,其中包括平常家信、狱中信函、遗书等。阅读这些书信,仿佛经历了一次革命的洗礼。我光是看目录,眼眶就己经红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最多的就是革命者们视死如归的意志和坚信共产党会胜利的精神。
在网络发达、信息传输迅速的今天,如果要谈起写书信,怕是很少人会有共鸣了。我们惯于用手机聊天,互联网比世界上任何一个邮差都跑得快,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要和家人联络都不会是什么难事。那样要一笔一划写下来,仔细地用信封装好,再以车船运输,最后辗转到达收信人手中的家书,是和便捷的微信对话框所不能同日而语的。
木心的诗《从前慢》里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相比现在更“慢”的时代背景下,美好的精神品质却更突出、更明显。而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啊。《红色家书》就是收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革命烈士的家书而成。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今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满怀爱国之志的青年学生们聚集到一起,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要求惩办章宗祥等人。中国外交的失败,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现状,外国势力对华虎视眈眈,内部党派林立、积贫积弱。而已学着“开眼看世界”的青年们,决不甘心于中国就这样衰败颓靡地延续下去,有许多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事业,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进而入党,或创办学社、参与起义,或发起学生运动,而进入抗战时期,更有无数青年人投笔从戎,以生命为国奋战。
这样的青年人在十七八岁就远离故土,有人从南方到北方,有人从西部到东部,有人去了苏联、西欧进修。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再加上革命工作常常需要隐瞒身份、隐匿住所,他们和家人的联系只有薄薄的一封家书。而这些家书里,对象有父亲、母亲,有妻子、孩子,也有侄子、舅父,有向父母陈述自己志向的真切话语,也有饱含情意的铁血柔情,亦有探讨时事、说明近况的简洁语句。只是无一不诚恳,无一不坚定。
其中有一篇是日常家书,但是又不寻常,因为这是邓中夏同志写给由子叛徒告密而被捕的妻子夏明的家书,夏明同志为了不暴露丈夫的踪迹- 直拒绝任何探监者,直到半年后邓中夏同志才打听到妻子的下落从而有了这封家书。信中字里行间都是对妻子的爱,我截取几段话给大家分享一下。他写道:“是否可能:每逢一• 四•七都可送食物给你?我经济虽困难,每月五元是出得起的,衣物按寒暑另送……”这是关心妻子吃和穿的问题,接下来这段是督促妻子学习的:
“每天应常学习不可偷懒。我已把英文宇典送来,这样学下去,等到你出来,一定可以把英文学好呢!你要知道:牢狱是最好的研究室呀!”读到这里,我是感到非常愧疚的,先烈们在狱中尚且努力学习,我们生在和平年代,还经常躺平、摸鱼,不全力以赴搞科研,很惭愧。
家书我只分享这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接下来我想谈谈我的感受。其实没什么英雄,大家都只是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爱人、兄长、姐妹。但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信共产主义是正确的。共产党必将带领我们走向胜利,面对未知和死亡毫无惧色,有一种我不去地狱,谁去地狱的大气概。而且他们会不断学习,多封长辈给晚辈的家书都有叮嘱,比如“我们宜表面沉寂,充实自己”、“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进自己的最好方法”最后,也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相信每个人读完之后都会有深刻的领悟。
回望过去,在今天生长于和平年代的我们看来,那样生死一线、艰苦奋战的岁月,或许总是容易觉得遥远。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化的,尤其是家人之间的彼此呵护、互相扶持,是无论放到哪个年代都可以体会、都令人动容的。而这一封封家书,也为我们看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人之常情出发,看革命年代烈士们的思想与态度是怎样的,看那个时期的亲情友情爱情是怎样的,进而可以感知到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温情与坎坷。
很多青年人来说,他们想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也不愿辜负自己的亲人、爱人,他们的形象在家书中是更亲切可感的,让我们能感受到那样“不负祖国不负卿”的执着。家书虽薄,情感厚重,建国七十三年,我们正青春!
 
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