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工商银行遵义地区中心支行(现工行遵义分行)于1985年正式成立。从无到有,从白手起家在1994年成为全市首家存款突破10亿元的银行,再到如今跻身全国重点城市行的“双红”区域金融大行。
33年寒暑,一代又一代的遵义工行人,用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见证了工行遵义分行从诞生、壮大到辉煌的过程,也全方位展现了“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的品牌形象。
申友胜:1994年工行存款破10亿
今年82岁的申有胜,时任工商银行遵义地区中心支行调研员(正处级),1985年进入工行遵义地区中心支行工作,正是工行刚成立。“在改革开放以前,存款对很多人来说,都很稀罕。”他说。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中期,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吃饭穿衣都要凭票购买。“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大家的吃穿用度主要依靠各种票据。”申有胜表示,票据时代中有存款的人很少见,即便有银行存款总量也不多。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经济开始起步。粮票布票的物资交换方式逐渐被现金支付取而代之,银行存款户数、余额和业务量也开始逐渐增加。银行要为地方经济聚财,并支持城市把经济发展搞起来,首先必须在存款储蓄上下功夫。“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有万元户的说法,但大家把钱存入银行的积极性远不如现在,即便生活在城区的市民,一个月工资才几块钱,手里的钱都比较有限。”申友胜回忆说。到了1993年,遵义新十字支行各类存款突破万元,才有了大家口中的“万元所。”
存款少,大家都跑前跑后地做业务。那时候收入不多,但大家都一心扑在工作上,心向着工行发展。为了跑到存款,好多员工一趟又一趟地外出营销、搞好服务。例如茅台集团、赤天化集团等大型企业都是工行的长期合作单位,在交通不畅的年代,上门走访去一次要坐好几个小时的车。也是因为这样的劲头和精神,工行遵义分行在1994年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亿元。多年时间来,各项业务指标全市遥遥领先。
郭明华:遵义的名企业都是工行客户
从干校毕业后,22岁的郭明华(时任工商银行遵义地区中心支行副行长,副处级)被分配到人民银行遵义地区中心支行工作。上学时,他学的是会计和信贷,入行后曾先后在会计科、金库科等做会计工作。进账、出账都得做,每个岗位锻炼下来,对个人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1984年,农业银行从人民银行剥离出来,郭明华转入农行工作,随着工商银行也从人民银行剥离后,他因业务拔尖来到了工行遵义地区中心支行工作。“当时的银行工作就是拉存款、放贷款,为了把业务做好,再远再累也不觉得辛苦。”郭明华说。
工行成立初期,大家绞尽脑汁拉存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行已经是全市存款余额最多的银行。“当时存大于贷,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把资金贷出,有力支持地方经济。”秉持着工行人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他和同事坚持企业在哪里,业务就在哪里。在工作上“解放思想”,在合规坚持工作原则的前提下,以“一把尺子”为原则,想办法来为有需求的企业发放贷款,并率先在全市开创无抵押贷款的新模式。
得益于遵义工行人辛勤的付出,工行做出来的成绩让社会有目共睹。烟厂、赤天化、八七厂、习酒等当时全市有名的企业大多数都成为了工行客户,搭上了工行为他们搭建的致富发展快车。工行人的有力担当不但在业绩上得到了体现,在服务上也尽可能做得周到细致,赢得社会口碑。
王考发:年终决算一把算盘拨到天亮
1940年出生的王考发,时任工商银行遵义地区中心支行纪检组长(副处级),算是一名半路出家的金融人。进入工行遵义地区中心支行之前,曾在我市商贸部门工作,1977年调入人民银行遵义地区中心支行工作。自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后,1984年王考发进入工行遵义地区中心支行后,从此与工行结下不解之缘,直到退休。
“我刚入行后是在计划科,主要负责资金上的调度,也就是现在的贷款工作。”王考发说,那个时候经济发展规模不如现在,行里支持地方经济上发展所批的贷款金额多为10块、20块,多则上百块。“在经济快速腾飞的今天,听起来没法想象。”在这几十年里,他感受最深刻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切业务办理全部靠手工记账和算盘。“顾客存取款、计算存款和贷款利息等全靠算盘,一分一毫都要计算精准。为了保证业务的准确率,同事们在休息的时候,都在自觉练习打算盘,饭后午休也能听见算盘珠“啪啪啪”的声音。”他说。
最麻烦的应该算是每年的年终决算日。年终决算日就是银行在年末最后一天,把所有业务和财务进行结算和清理盘点。听起来简单,但这项工作在那时全靠算盘,并非易事。“银行的账目非常多,所有账目必须结转平衡,牵一发而动全身,差一分钱都不行。”王考发解释说。银行的会计处理非常复杂,会计科目表数以千计。有些账目需要手工调整,需要在若干个科目、过度账户之间盘来转去,一不小心就会出错。所以,年终决算日是银行人最忙碌的一天,需要全行各个条线、各个部门环环相扣、无间配合、全方位协调。
在1995年的时候,城区里面的061、八五厂等大型厂矿都成为工行客户,调度资金已经达到上亿元。“到了12月31日那天,工行人全部都在单位赶工,一盘算盘要拨到第二天清晨7、8点才能收工。虽然累,但现在回忆起来,真是一种特别难忘的记忆。”
春去秋来,工行人不断践行着“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企业价值观,见证着自己的成长蜕变,也见证了工行的历史变迁。如今,科技的变革带动了社会的变革,工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互联网新时代,在创造了全球多个第一的卓越成就的同时,以其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优质的服务能力赢得了“宇宙行”的社会口碑。四十年里,工商银行遵义分行始终把办好党的金融事业为初心,坚定发展步伐,认真践行使命。眺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未知与精彩……
来源:工行遵义分行
作者:吴楠 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