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银行要闻

岫岩农行坚持强化风险管理 促进经营发展

发布时间:2017-12-30

             摘要:在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防范风险隐患,查防各类案件,控制案发苗头的基础上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是我们面临一项突出任务。要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从服务的广度、深度、重点领域等维度,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制度革新;通过普惠金融系统、金融创新和完善的顶层设计,持续完善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信用风险;风险防控;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系统;金融创新

、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当前复杂困难的形势下,一方面,实体经济的下滑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还在持续,另一方面,国家实施大规模投资拉动内需政策,全行信贷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薄弱、内控制度不落实的行为,很可能会聚积起新的信贷风险,比如贷款的集中度风险、集团客户风险、贷款挪用风险、票据业务风险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经验表明,在贷款市场需求旺盛,银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往往容易引发案件。所以,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防范风险隐患,查防各类案件,控制案发苗头,是我们面临一项突出任务。

(一)信用风险管理面临合规挑战

在国内经济持续下行态势下,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入,信贷投放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快速增长,但信贷资产质量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反映具有滞后性,因此在信贷飞速增长的同时,信贷质量就成为最急迫的问题。

一是贷款集中度风险。目前,新增贷款在行业结构上向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和建设项目集中;在客户结构上向大企业、政府投融资平台集中;在期限结构上向中长期贷款集中;由于这些授信对象大都具有项目工期较长、自有资本较少、资金需求量大、受政策影响较大等特点,存在着严重的风险隐患。当效益较好的企业随着行业景气度下降或新一轮宏观调控影响而出现问题,会给银行带来集中风险。并且,银行“扎堆”竞争营销大企业贷款,可能还会带来贷前调查的放松、贷款“三查”不到位等违规行为。

二是无本贷款风险。为规避项目融资过于集中的风险,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了不同项目资本金和项目贷款比例要求,只有当项目资本金满足规定比例后,银行资金才能进入。但存在一些企业绕过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障碍,以种种途径套取银行资金充当项目资本金,致使一些项目或企业杠杆率接近100%,有的甚至达到150%,对银行造成巨大风险隐患。

(二)现有资产质量有可能恶化一是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将导致信用风险累积。二是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近期,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但是否出现趋势性反转仍不明朗,一方面应警觉房地产开发商财务风险、抵押土地房产价值缩水等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要注意在个人房贷业务竞争中放松信贷标准、虚假按揭等违规操作风险。三是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可能出现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尚不能完全有效防控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在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资本市场风险很可能向银行转移。由于企业资金与资本市场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本市场的风险会通过企业资金渠道向银行体系传导,股指的下行也将导致交叉持股的公司还贷能力降低,这也是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当前风险防控易发问题

操作风险不容忽视,案件压力较大这几年商业银行案件防范取得明显成效,但今年经济与社会运行中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如果风险内控跟不上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案件防控形势比较严峻,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今年以来,同业金融机构已连续发生了多起由于内部监督控制不力、违规操作而导致的案件。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所发案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涉案金额较大。二是近期案件主要为骗贷和挪用客户资金案件。三是多数案件有银行内部人员参与作案。银行内部人员与社会不法分子勾结,通过私自截留客户关键信息、伪造客户资料及印鉴、编造数据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或挪用客户资金。四是基层网点仍是案发重点机构。案发机构主要为分理处、支行级机构,管理层监督措施不力,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三、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促进业务经营持续稳健发展

(一)加强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建立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提前反应机制

由于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性,商业银行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加强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充分把握宏观经济走势是开展业务的重要前提。应加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把握金融监管当局的政策取向,熟知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了解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准确把握贷款投放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空间及市场容量,进而提出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和行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提前宏观经济变动的反应机制,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避免因与国家或监管当局的政策抵触而导致的政策风险,从战略高度确定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加强风险预警,坚守风险管理底线,切实防范各类信贷风险

近年来商业银行各项业务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尚未经历经济周期的考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应该及时调整发展策略,继续实现稳健发展,其中的前提就是要对可能遭遇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对面临的困难有深刻的认识。一是加强行业风险预警。在经济周期性调整中,要密切关注抵质押资产价格变动,行业政策、环保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相关政策变动风险,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风险,原材料涨价等企业经营风险,及时做出风险预警提示,并提出风险防控措施。二是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确保贷款注入实体经济。首先,我们一定要了解客户,要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贷款;三查;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对前期集中投放的信贷,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通过自查、自纠,堵塞各种风险漏洞,特别要防止贷款流入股市、债市,继续有效贯彻落实房地产信贷政策,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三是严密防范票据风险。要以授信管理的标准进行票据管理,完善和严格执行业务操作流程,加强承兑申请企业与贴现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审查,密切监控贴现资金流向;要完善票据业务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岗位的监督制约作用,严防操作风险;要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合验证,加大查询,防范造假风险。

(三)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首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我国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日趋加大,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尽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扩大金融监管范围,消除金融监管真空,实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的全方位监管。其次,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特殊性,目前占主导地位和垄断地位依然是国有或者国有控制金融机构,这些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专门针对国有以及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有效地解决“大而不倒”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再次,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金融综合经营发展的趋势,加强“一行三会”金融监管体系的协调,尽快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新型金融监管体制和制度,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解决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规则不统一、不协调造成的监管冲突、监管套利等问题。最后,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经过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世界各国监管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和政策体系,强化危机应急系统的测试和模拟演练,构建畅通的国际监管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是有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而上述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在于能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危机预警系统,对宏观经济运行尤其是金融活动领域未来潜在的风险或危机提前发出警报。因此,要积极借鉴国际通行的基本预警方法,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充分发挥系统的预警作用。

(四)依托顶层设计构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体系。

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总体竞争力不强;市场发展结构性失衡,直接融资比重低,城乡、区域金融发展不协调,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相对薄弱;金融内控与风险管理能力尚待提高。就其本源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统筹规划,要破解金融发展弊端,有必要加强对中国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协调统筹多项目标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五)  补齐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短板。

要围绕国家“三农”发展战略,加大对县域金融的投入,加快重点县域金融战略的实施和落实,高效推进农村产业金融重点工程,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大项目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支持,健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重点工程的金融支持;继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投入,努力消除金融服务空白地带;要依托各类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形成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实现业务标准化和流程化运作;要围绕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困境,积极改进商业银行贷款流程,取消或减免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各类费用,确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六)加快推进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全面市场化即将到来之际,金融机构要有充分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于现实,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加快推进各类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从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经营优势出发,推出有针对性、差异性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案;充分吸纳境内外先进经验,坚持“取其精华、掌握精髓”原则,确定金融创新主攻方向;要积极推进金融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充分释放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实现金融业务的渠道、方式和手段的创新;要适应网络金融变革的潮流,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的金融创新网络,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结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与水平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转变,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等构成重大影响。为了充分释放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从多年来对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轨迹,以及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在认清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基础上,统筹考虑金融业总体布局和改革方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统计资料.2009

[2] 友联时骏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风险管理: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 闫庆玲。 加强会计监管杜绝会计造假[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19)。

[4] 王向丽。浅析企业资产质量[J]. 商场现代化。 2008(32)。

[5]保罗・H・艾伦.银行再造:生存与成功范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蔡熙华.对金融创新问题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1,(7)

   [7]刘骁毅.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 

[8]向松祚.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J].英才,2012,(5)

[9]胡海峰,罗惠良.对金融创新经济效应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9,(6)

[10]杨德勇,田园.区域差异视角下我国金融排斥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大经济区域的划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岫岩满族自治县支行
作者:赵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