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地方银行

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发布时间:2018-12-18
 一、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以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而农村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说到底就是资金结构的调整,是资金流向与流量的改变。没有资金结构的调整,所谓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其量是纸上谈兵。如果资金配置是非市场化的,那么,资金以外的其他要素的配置也不可能合乎市场化的要求。即不可能配置到效益最好的领域。伴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供求双方必然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其中必然包括以资金为载体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是商品生产者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发展和扩大农村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的过程中,资金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资金为载体的经济联系, 成为各种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这就要求必须开放和发育资金市场,以适应农村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或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横向经济的发展。倘若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农村会融市场的发育,农村商品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30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农民的生产劳动市场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市场配置资源方面,却显得明显的滞后。与其相联系,虽然农村的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但却没有出现根本性的突破。“小而全”、“大而全”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发育不同步,即要素市场发育、特别是金融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产品市场的发育。目前我国农产品购销价格已经放开,农产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政府也在着力利用经济参数调整市场的尝试。但是,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要素市场远远没有到位,要素流动(尤其是资金流动)障碍较为严重。由于这个原因,农民只能在原有结构的实际增量上调整投入结构,因而调整的幅度是不可能很大的。从1985年起的中国农村第二步改革,即流通体制与产业结构改革,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在于缺乏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产业政策环境(即市场参数)没有根本性变化,致使农民的眼前利益成了调整的主要诱因和动机,其结果不仅没有强化比较资源优势,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反而强化了农村产业的同构程度,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新的不平衡。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突出表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度: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很多领域存在空白;农村资金被大量抽离,“资金贫血”相当严重;农村信用环境恶化,自我发展能力差,等等。由此而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村经济活动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农村金融供需缺口存在持续扩大的趋势,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测算,如果不进行大规模金融创新,并大量增加金融供给,农村金融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2010年将达到5.4万亿元,2015年将达到7.6万亿元。供给短缺是农村金融问题的集中表现,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加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社“一家独犬”,农村金融缺乏竞争,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大量农村储蓄资金还通过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吸储等渠道流出农村,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紧张。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到今天,完全可以这样说,即有利于农村金融资源留在农村和促进城市金融资源向农村流动和倾斜的机制远没有建立起来。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在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农村,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已经现实地成为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但是其垄断性经营却不利于服务效率的提高和优化。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并存。具体为以下方面:
 
(一)金融体制不完善,尚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机构功能不完备,基础设施不配套,扶持政策不到位,这些问题使得农村金融成为整个金融体的瓶颈和“短板”,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要,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着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等问题。一是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了信贷管理体制,上收了贷款审批权,减少了基层支行的授信额度;并普遍实行经营战略转移,信贷投放向中心城市、优质客户集中。在这种经营战略主导下,银行贷款投放集中于少数重点企业,而对乡镇工业、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业深加工等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寥寥无几,支农作用削弱。二是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诸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方面政策性效能受到制约。
 
(二)民间金融体制混乱。
处在农村金融市场边缘地区长期以来,民问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民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农村经济等的资金需求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但民间金融受到了诸如利率的限制及其自身体制弊端的限制,使其发展空间狭小,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尚处在边缘地位。
由于民间金融组织的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经营管理混乱,没有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贷款程序等一系列制度,相当一部分信用活动不规范,大量的资金没有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形成资金暗流,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容易滋生个人非法金融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经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三、  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中国以推进城市金融发展的思路治理农村金融,即以借助商业性金融机构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但是,在农村多层次、多差异、小而散的金融需求面前,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主导模式,往往在农村中找不到合适的需求对象。补贴性信贷供给严重失灵,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多次反复而长期不能到位的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是,围绕农村金融基本框架的存量改革却变得步履维艰。于是,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增加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增量改革推动存量改革,就变得异常的迫切。形成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整合资源,加强场景建设,扩大消费金融生态圈覆盖面
目前,县域地区信用卡受理环境尚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在县乡地区的收单、特惠等商户延伸均比较少,尤其是受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影响,传统小额消费应用场景受到巨大冲击,很多商户已无安装POS需求,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增长缓慢。同时,商业银行对县域机构消费促销缺少专项资源配置,未能与城区促销活动统筹考虑,虽然很多连锁类商户从城区延伸至县域,但由于促销活动缺乏统一安排,县域地区客户无法享受刷卡优惠。因此,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强化营销资源配置、完善信用卡产品受理环境是商业银行发展县域地区信用卡业务的基础条件。
1、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大聚合支付产品在县域地区的投放力度,并按照城乡有别、改善结构的原则,调整农村地区POS机具布放、租赁费等,并在推广期给予商户优惠扣率,同时开展与城区一致的促销活动,提升区域促销协同性,进一步强化信用卡在县域地区的渗透,扩大外部渠道获客来源。
2、商业银行可依托农村地方特色,选择优质农家乐类型的餐饮、娱乐商户,开展刷卡优惠营销活动,着力构建农村特色消费金融生态圈,进一步打开县域信用卡消费市场。最后,商业银行可高效整合商户资源,完善场景建设,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使客户消费需求目标与消费场景相结合,并通过商户让利促销创新分期信贷模式,逐步将购车、装修、车位、账单、现金、教育、留学、旅游等消费信贷产品体系嵌入客户日常生活场景,实现银行、商户、消费客户同场景多方共赢,打造良好的口碑效应。
 
 
(二)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不断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1、创新金融产品。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个性化决定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基础,大胆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要适应基础设篪建设的需要,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满足小城镇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农村电网、路网、通讯网建设改造等信贷需求。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完善行(社)团贷款制度,推进综合业务经营试点,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流通体系建设、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要适应发展中小企业的需要,完善农户贷款联保制度,将联保机制延伸到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其他领域,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要适应农户融资需求的变化,放宽农户小额贷款对象、额度、利率和期限,将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推广到农村,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的农民财产、健康、意外等各种形式的保险产品。要适应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需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引导生产、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作用。
2、创新服务方式。农村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建立信贷“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操作流程,简捷贷款办理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积极开办金融超市,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并对大额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上门服务。充分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开办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在农民主要聚居地设立ATM机和自助银行,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度。对少数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生产季节性强的村镇,提供代理或流动上门服务。引导推行涉农金融业务产品的流程、价格、贷款公开制度,实施“阳光放贷”,提高农民获得公平贷款权的机会。此外,要健全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农村金融现代化清算系统建设,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持续的金融服务。
四、   结语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体系不全、机制不活、管理滞后、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亟待培养和发展。但应该看到其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1)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正在发挥积极的效果,农村的经济实力将大大增强,特别是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相对竞争力的地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工业囝区和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得农村的资金容量和资金流量会不断扩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农村市场体系将逐步建它和完善.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市场基础。随着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商品市场以及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将逐步建立起来,而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金融市场既与这些市场相互依存,又对这些市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3)农村各经济主体和农民的信用意识将不断增强,农民缺乏有效担保品的问题将逐步解决,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随着农村商贸中心一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其交通、电力、通讯及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将日趋改善,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条件。(5)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及一大批有识之士到农村去投资创业。农村金融人才缺乏的现状将得到有效改观。(6)农村金融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监管体系将日趋完善。农村金融秩序逐步好转,金融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
可以预期的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成长及日趋完善。特别是国家有关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及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一定会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应该是体系健全、网点广布、工具齐全、竞争充分、交易频繁、运行有序、监管有力的现代化金融市场。
 
来源:
作者:孙鹏飞